與共和國同齡的海外僑胞深情講述—— 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國發展的光輝歲月(上)

丘成桐

高益槐

王紹基

陳桂陵

近日,北京長安街沿線迎國慶主題花壇亮相。杜建坡攝(人民圖片)(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潘旭濤製圖近日,北京長安街沿線迎國慶主題花壇亮相。杜建坡攝(人民圖片)(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潘旭濤製圖

編者的話

在心繫新中國發展的億萬海內外中華兒女中,有這樣一個群體——出生於1949年的華僑華人。他們在改革開放的春潮中邁向而立,又在新時代共襄複興偉業、同享盛世榮光。經歷時代變遷,走過風風雨雨,他們始終與祖(籍)國同甘共苦、同頻共振。無論離家多久,無論身處何方,「共和國的同齡人」這一稱謂,總會賦予他們一份別樣的自豪與驕傲。近日,本報記者採訪多位出生於1949年的海外僑胞,請他們講述與共和國共成長、與新時代齊奮進的故事,為祖(籍)國獻上最深情的生日祝福。

華人數學家兼教育家丘成桐——

培養英才  求真報國

「少年時,我在香港生活,跟著父親學哲學。父親十分愛國,但他沒想到新中國未來能發展如此之快。」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說,「75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很值得敬佩的。」

丘成桐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他生於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在幾何分析和理論物理界大放異彩,是首位獲得世界數學最高獎費爾茲獎的華人,被美國《紐約時報》稱為「數學國王」。

「上週,我去看話劇《馬蘭花開》,以丹恩稼先為代表的‘兩彈一星’元勳們,在當年艱苦的條件下將中國核事業做起來,令人欽佩。」丘成桐說,「60年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讓我們的國家擁有了捍衛和平的能力,過去做不到的,如今做到了。」

75載砥礪奮進,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讓海內外華夏兒女振奮自豪。

「中國學生的教育水平比從前好多了。不僅大學,現在好的中學也不少,相當多的學生有能力考進全球知名大學。」丘成桐說。

讓中國成為數學強國,是丘成桐的夙願。「科技的基礎是科學,科學的基礎是數學。數學領先,科技才能領先。」

30歲時,時任美國史丹福大學數學系教授的他受邀第一次回國講學。自此,他不斷往返於中美之間,推動中國數學事業的發展。3年前,清華創辦求真書院,他親任院長,致力於為中國本土培養一批頂尖人才,通過數學教育推動建設科技強國。

他強調科研與教學並重。「學問是不停進步的,教學如果不與科研同步,就追不上時代發展。」

他呼籲對科學的熱愛與勇氣。「要立誌做大學問,研究最重要的問題。不要畏難,不要怕耗時費力,不研究大問題就會限制基礎科學的發展。」

他堅持求真務實。「一個數學家的成長必須經過嚴謹訓練,沒有取巧的捷徑。」

「為國家培育一批基礎科學人才,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科技大國之一」,是他的目標。「未來十年二十年,對中國來說是關鍵期,打牢基礎科學的地基,才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與新中國同齡的丘成桐說:「希望到我80歲時,也就是新中國成立80週年之際,中國數學和基礎科學的發展能夠趕上發達國家,到85歲時能夠躋身世界前列。」

「家國興榮一任重,算籌玄妙自功高。廉頗老矣丹心在,願請長纓助戰鏖。」從成為數學大家,到為本土培養新一代中國領軍學者,丘成桐作為華人數學家兼教育家,將深切的家國情懷融入培育數學英才的事業中,在清華的學術殿堂里,正續寫著人生華章。(本報記者 李曉宏)

新西蘭皇家科學院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高益槐——

回報桑梓  促進交流

「一棵菌草如何能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新西蘭皇家科學院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高益槐用大半輩子時間,求索和解答這個問題。

1949年,高益槐出生於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的一個中醫世家。家庭的耳濡目染使他對中草藥情有獨鍾。1982年,他從福建農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畢業並留校任教。1986年,在國家政策鼓勵下,高益槐停薪留職返鄉創業,成立了「寧德山海資源研究所」,研究食用菌的栽培育種。經過3年努力,他不僅攻克了大面積高產人工栽培竹蓀的技術難題,還發表了「香菇代料露天栽培技術」「竹蓀及其高產栽培技術」等研究專著。

竹蓀栽培成功,當地百姓多了一條致富路。為了深入發掘食用菌的藥用價值,1992年,高益槐以交流學者的身份到新西蘭皇家科學院深造。

初到新環境,研究工作面臨許多困難。「當時,英語不好,就從最簡單的英文字母發音學起;科研水平跟不上,就每天泡在實驗室。」1998年,經過艱難探索,高益槐運用低溫水醇酶提取法,成功提取具有抗癌活性的靈芝多糖D₆。同年,他發現β-多糖及其生化結構,隨後又提出「三功」「三效」和「微複方」理論,為中醫藥的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隨著技術專利越來越多,1998年,高益槐在新西蘭集結科研團隊,成立了安發國際控股集團。高益槐多次受邀到中國高校講學。每次歸來,國內外行業發展的差距悄然刺激著他。

「我從中國農村出來,非常清楚低溫活性提取技術能給農村帶來哪些變化。我決定要把這項技術帶回家鄉。」2005年,高益槐受到福建省政府的邀請,回到寧德創業,創辦了「安發(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業研發食藥用真菌、天然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健康產品。

金秋九月,瓜果飄香。在安發古田生態科技園里,一壟壟現代化種植的獼猴桃樹下,是一朵朵飽滿的靈芝;靈芝旁,是絞股藍等中草藥植物,鬱鬱蔥蔥、長勢喜人。

「寧德地理位置優越,山海資源豐富,要抓住自己的特色發展生態經濟。利用生物科技手段,我們想搞好農副產品的高科技精深加工,帶動農村、農民致富。」高益槐說。

自2010年9月安發科技園第一條GMP全自動包裝生產線投產以來,安發生物及下屬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產值突破數百億元,為寧德創稅超10億元,每年收購大量農、林、牧、漁、菌等原料資源,直接帶動4萬多戶農民增收。

「我肩上擔負著一份特殊責任:只有拿出世界一流的技術成果和生產效率,才能對得起閩東父老。」高益槐說,隨著人才引進、專利技術落地、品牌推廣、財稅優惠等更多農業利好政策出台,寧德的農業現代化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本報記者 賈平凡)

西班牙波戈雷爍音樂學院教授王紹基——

赤子情深  矢誌不渝

「每次看到1949這個數字,我的內心都激動不已。」西班牙僑胞王紹基說。1949年3月,他出生於浙江溫州。同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王紹基的個人命運始終與祖國的發展緊密相連。中學畢業後,他以知青身份,到溫州農村插隊。幾年後,他憑藉音樂特長,被調回城里,後來又進入大學學習深造。走出大學校園,他曾在溫州多個文藝團體和多所學校工作,並創作了近百首音樂作品,用音符記錄下他眼裡的家鄉風貌。

1985年,王紹基懷揣音樂夢想遠赴西班牙。為了生存,他努力打拚,在繼續音樂道路的同時,涉足過不同領域。從在中餐廳打工到開進出口公司,從創辦華文報紙和西班牙語刊物到創建西中合作促進會,王紹基已在海外生活近40年。他說,無論何時,祖國始終是他心中最深的牽掛與最暖的慰藉。

當年抵達西班牙首夜的一幕,至今烙印在王紹基的記憶深處。沉沉夜幕中,他搭乘的大巴車疾馳在高速公路上,望著沿途整齊有序的路標,心中五味雜陳。「我當時想,我的祖國什麼時候才能有這樣的高速公路。」

時過境遷。自1988年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以來,中國高速公路建設不斷提速。截至2023年底,中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8.36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這樣的今昔對比,王紹基見證無數。從過去牽線搭橋,將西班牙在風力發電、鐵路安全等領域的技術及企業引進中國,到如今目睹中國綠能惠及世界、中國高鐵「開」到海外,王紹基說,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巨變,映照的正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2009年10月1日,王紹基作為海外僑胞代表,受邀赴北京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大會。站在觀禮台上,當聽到雄壯的國歌聲響起,王紹基止不住滿眼熱淚。赤子情深,矢誌不渝。正如他為歐洲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創作的會歌《歐洲華人之歌》所唱,「炎黃子孫心心相印,期盼著振興中華……」

在新中國75週年華誕來臨之際,王紹基送上對祖國的衷心祝福:「75歲的我已經步入老年階段,但75歲的祖國風華正茂。祝福祖國欣欣向榮,永葆青春!」(本報記者 嚴瑜)

智利智京中華會館永久榮譽主席陳桂陵——

慈善愛國  血脈親情

今年3月,智利總統府迎來一群特別的客人。他們是智利愛心僑社僑胞的代表,受智利內政部等部門邀請,參加一個交接儀式,為當地火災災區捐款。華人社團在總統府舉行這樣的交接儀式,在當地還是第一次。

活動中,一位老僑領滿臉欣慰。他是智利智京中華會館永久榮譽主席陳桂陵,已移民智利近半個世紀。他所在的智京中華會館有130年歷史,見證旅智僑胞人數從200人增至6萬人。增進友誼,融入當地,是許多僑胞的期盼。

今年2月,智利瓦爾帕萊索地區發生嚴重森林火災。陳桂陵得知後,與各僑團負責人商議後決定,呼籲僑胞向災區人民捐款。僑胞們的善舉受到當地讚譽。陳桂陵的老朋友、參議員伊莎巴爾·阿連德稱讚:「華僑華人展現了團結與奉獻精神,智利人民會永遠銘記在心。」

「慈善、愛國、團結、發展」,既是會館宗旨,也是當地僑胞處世信條。資料顯示,早在1937年,會館就舉辦過大型募捐活動,支持祖(籍)國的抗戰事業。陳桂陵就任會館主席後,賡續慈善愛國傳統,身體力行支持家鄉建設、興資辦學、修橋鋪路。

身在異鄉,遊子對祖(籍)國的愛更加濃厚。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陳桂陵每次過生日時總會想到國旗升起、國歌奏響的情景。從1975年移居智利起,無論多忙,每年春節他都爭取回到故鄉。每次回國,總能看到家鄉發生的變化。

「國家強大了,我們僑胞在海外才會受尊重、腰杆子才更硬。」陳桂陵說,我們站起來了,不再允許別人欺負我們;我們富起來了,老百姓實現脫貧致富,腰包鼓了起來;我們強起來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各國在合作中共贏,讓各國民眾分享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紅利。

隨著旅智僑胞人數增多,一些年青人在當地結婚生子,子女的華文教育問題十分緊迫。在陳桂陵倡導下,會館創辦中文學校,教授中文,傳播中華文化。孩子們如今不僅會說中文,很多還回到中國讀書、旅遊、工作。「他們到了中國後才發現,原來中國發展得這麼快。」

去年,在諸多僑胞努力下,智利僑界首部僑史《130週年簡史》‌付梓。陳桂陵說,和所有海外僑胞一樣,旅智僑胞的歷史是一部創業史、發展史,也是一部友誼、尊重和榮譽的歷史。在新中國迎來75週年華誕之際,旅智僑胞祝福祖(籍)國更加繁榮昌盛!將繼續為增進中智友誼貢獻力量!(本報記者 彭訓文)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09月27日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