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里的「北疆故事」

提到呼和浩特,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如同漫畫版的藍天白雲,是傳唱了千百年的「風吹草低見牛羊」,還是充滿煙火氣的集市和舞台上縱馬飛馳的蒙古族女生……

呼和浩特,遠不止於此!

這裏還有栩栩如生的刻瓷、韻味獨具的金銀器皿和巧奪天工的掐絲琺瑯。那一件件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非遺手工藝品,無不體現著呼和浩特南北交融的豐厚底蘊和堅實傳承。

住在英國伯明翰的Lorin收到一份中國朋友寄來的特別的生日禮物,一個雕刻著她最喜歡的草原風貌的瓷盤。

「我的朋友送了我一件中國的定製瓷器,這是獨屬於我的風景,簡直太棒了!」Lorin對這份禮物愛不釋手。

她收到的,是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城刻瓷。

一件經過上千攝氏度高溫燒製成的瓷器,再經過上萬次鑿刻,在釉面上形成具有立體感且栩栩如生的瓷畫,成為一門中國特有的傳統陶瓷裝飾藝術,這便是具有數百年歷史的釉上刻瓷技藝。

刻瓷非遺傳承人王建永正在雕刻一件國外訂單作品。

王建永的作品。
王建永的作品。王建永的作品。

「以瓷為紙、以刀代筆」。數年間,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城刻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建永,在一鑿一刻間將一幅幅描繪著青城風貌、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刻瓷作品呈現在人們眼前。

青城刻瓷作品既有國畫的筆墨情趣,又有著濃厚的金石之韻,古樸且有新意,莊重而不失華美。

「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瓷器製造國家之一,其瓷器製造歷史悠久,技術獨步天下,同樣中國的水墨工筆畫也是享譽全球。把這兩者融合在一件藝術品里就是刻瓷的魅力。而青城刻瓷,則是在這些瓷器上用工筆畫的方式描繪我們內蒙古北疆的特色風貌。」王建永希望可以通過他的刻瓷作品讓更多的人瞭解呼和浩特文化歷史,愛上呼和浩特人文風情。

如果說青城刻瓷是將中華傳統技藝巧妙結合起來的「典範」,那麼青城金銀器製作技藝,則是將黃河文化與草原文化有機融合的「代表」。

青城金銀器製品。

銀碗。銀碗。

一件糅合著蒙古族傳承千百年的草原文化人文內涵和黃河文化中兼收並蓄的精神內核的金銀器皿,已經成為了時下許多來呼和浩特旅遊遊客首選的伴手禮。

「青城金銀器鏨刻以鏨刻為主,通過小錘、鏨子在器物上鏨刻出各式各樣的浮雕圖案。它是從中國傳統金屬工藝基礎發展起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鏨刻技藝。」說起青城金銀器的製作工藝,青城金銀器製作技藝傳承人賈永峰如數家珍:「我們這裏的銀器兼容了蒙古族喜愛的‘虎’‘鹿’等圖文,也加入了晉西北地區流傳下來的‘蓮’‘牡丹’等樣式,這種融合了多種元素的地域風格,是呼和浩特這片土地上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碰撞出的藝術靈感。」

賈永峰介紹,每一件手工藝品、每一種圖案、每一種造型,都有講究和來曆,都可以讀出一段歷史。

「我們主要是承接來客訂單,這些訂單多數是要設計紀念牌、紀念品。因為歷史文化的沉澱,讓金銀器成為了許多人來呼和浩特旅遊時選購最多的紀念品,我們的作品都是熱銷品。今年內蒙古文旅火爆,我們也趕上了行情。」賈永峰說。

千年的精工技藝,穿梭在歷史的浩瀚海洋里,流轉於現代匠人的巧手中。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彰顯著匠人們的智慧與執著。

掐絲琺瑯,這一源自異域的華麗藝術,也在呼和浩特找到了新的歸宿。

掐絲琺瑯沙畫非遺傳承人崔霞指導學員進行掐絲琺瑯的製作。掐絲琺瑯沙畫非遺傳承人崔霞指導學員進行掐絲琺瑯的製作。

精湛典雅的紋飾技巧、金碧交輝的迷人色澤、動人心弦的華美氣韻……來到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烏蘭不浪村文化大院掐絲琺瑯彩傳習館,一幅幅掐絲琺瑯彩作品令人讚歎不已。

這些讓人心動不已的作品,全部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掐絲琺瑯沙畫」傳承人崔霞和她的徒弟們。

從柔軟的扁銅絲,到五彩斑斕的掐絲琺瑯畫,這份魔法般的轉變,需要雙手的精準和心靈的投入。

崔霞通過簡單地掐、折、點、彩,一頂代表著平安吉祥的掐絲琺瑯「蒙古包」便躍然於畫布之上,彷彿天邊草原上的「金色氈房」移到了眼前。

在設計上,崔霞從不墨守成規,一直嘗試把不同的藝術風格融入掐絲琺瑯作品的創作中,將傳統藝術與民族文化完美融合。這使她的琺瑯作品蘊含全新的審美效果,既包括傳統工藝的古樸,還有草原文化的創新,又具新時代特徵。

崔霞的工坊里全部都是她和學員們設計的作品。崔霞的工坊里全部都是她和學員們設計的作品。

「創作時,我們的手工不需要固定地點來完成,所以我還經常抽空進社區對一些家庭主婦進行培訓,讓她們掌握一技之長後利用閑暇時間提高收入。我這裏同時是新城區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目前有殘疾人工人16名。我希望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就業平台,幫助更多殘疾人實現就業。」崔霞說。

「雖然我學東西很慢,但是崔老師特別有耐性,3年了,我終於學會掐絲琺瑯這個手藝了,我很驕傲。」患先天性小兒麻痹症的陳曦(化名)激動地說,「在這裏我能領到1500元薪金,我還有殘疾人補助,我能養活自己了。」

近幾年,在崔霞的帶領下,許多家庭主婦、下崗失業女性、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群加入到掐絲琺瑯工藝作品製作的隊伍中。

「我希望今後工坊能夠幫助更多人實現就業,共同使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崔霞說。

崔霞工坊的作品。

北疆文化的魅力。北疆文化的魅力。

如今在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大放異彩,成為「流量密碼」,帶動著文旅消費。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從這些悠久綿長的藝術品中,領略北疆文化的魅力。

內蒙古新聞網·草原雲記者:鄭學良 

實習生:梁良

編輯:朱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