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種子到萬畝豐收,我國科學家破解大豆豐產密碼

金秋時節,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欄杆鎮王莊村,成片的大豆豉粒飽滿,即將成熟。今年是南京農業大學在王莊村開展「良種配套良法,助力大豆單產提升」示範的第三年,一場推廣示範現場會近日在這裏舉行。

在萬畝高產示範片的千畝核心區,村民們種了1600畝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抗病、高產、優質新品種「南農47」,並配套了「大豆苗期病蟲害種衣劑拌種防控技術」等關鍵技術。雖然播種季恰逢乾旱,當地大豆普遍晚種了兩週左右,示範田中的大豆依然展現出了大面積高產的潛力。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欄杆鎮王莊村即將成熟的大豆示範田。南京農業大學供圖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欄杆鎮王莊村即將成熟的大豆示範田。南京農業大學供圖

高產「芯片」:十年育成新品種

據介紹,「南農47」是南京農業大學蓋鈞鎰院士團隊曆時10年選擇育成的抗病、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2019年通過江蘇省審定,2021年通過國家和河南省審定。該品種連續多年大面積畝產達300公斤以上,2024年入選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

在王莊村,1600畝連片種植的大豆田里,大豆長勢明顯比附近農民自種的傳統品種更具優勢。根據專家理論測產,千畝示範田理論產量預計超過260公斤,百畝核心示範田理論產量預計超過310公斤。

除了王莊村,南京農業大學在宿州市靈璧縣楊疃鎮鄭廟村也建立了一個萬畝高產示範片區。第一次和南京農業大學合作,村支書李榮飛頂著巨大壓力簽署了150公斤/畝保底的三方合作協議,為村民們代管1100畝連片大豆田。可喜的是,根據理論測產,今年的畝產預計大面積超過270公斤。

豐產保障:良種還需要良法

大豆是糧用、油用、飼用兼具的作物,也是我國每年進口最多的作物。近年來,我國先後多次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促進大豆等油料作物的生產。

影響產量的因素眾多,土地和科技無疑是最重要的兩大因素,而在科技領域,高產的密碼,不只是更優秀的品種,還需要合適的技術。「良種」配合「良法」,才是穩產和豐產的基礎。

宿州地處黃淮海大豆核心產區,病蟲草害是製約大豆產量的重要威脅。近年來,當地積極邀請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團隊進駐把脈,在「良種」基礎上,進一步配套「一拌一封一噴」大豆病蟲草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為大豆生產保駕護航。「良種良法從‘書架’到了‘貨架’,校地合作推動下,更多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宿州大地,助力探索大豆產業科技創新‘宿州路徑’。」宿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啟榮說。

南京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源超教授介紹,在宿州當地,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針對大豆經常死苗、缺苗斷壟的痛點,研發了輕簡化的「大豆苗期病蟲害種衣劑拌種防控技術」,有效緩解了我國大豆種子處理缺藥、缺技術的難題。

據瞭解,該技術當前已在全國各地大豆主產區廣泛應用,並被列入農業農村部2022年、2023年主推技術,和2024年重大引領性技術。

助農示範:以增收驅動推廣

新的品種和技術,怎樣才能惠及更多人?據介紹,自2019年以來,南京農業大學專家團隊以良種配套良法,按照「種植大戶為主體,帶動周邊種植戶」的示範推廣思路,同時依託當地政府和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定期組織大豆種植管理培訓,實行專家組定期巡田與技術研判等制度,從品種選擇、種子藥劑拌種、播種機械、農田除草、一噴多防(促)等環節進行技術指導和新產品支持。

2019年至2022年,在宿州市建立百畝示範區,畝產水平從201.1公斤提升至306.5公斤,比周邊農戶自管區提升了32%至45%。2023年,在宿州靈璧縣、蕭縣、泗縣、埇橋區等地,共建立了30個百畝示範點,累計7414畝,平均畝產達到223.2公斤,比當地平均畝產164.5公斤提高了近60公斤。其中,單產最高田塊達到322.95公斤。

「預計今年的豆子產量高、品質好,收益也比往年高。」李榮飛表示,「村民都要跟著專家繼續干,有了新品種、新技術,明年爭取更大面積的高產示範。」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