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探光伏治沙新模式 促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

央廣網武威9月27日消息(記者李紅軍)「以前,這裏一眼望去都是高低落差在20米至30米左右的沙丘,項目建成以後,外圍是稻草方格,裡面種滿了梭梭、沙蒿、沙米等。」甘肅武威園區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克偉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涼州區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作為「雙碳」目標下的重要實踐,已成為光伏治沙新模式的典範。

9月22日,由甘肅省委網信辦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網策劃主辦、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支持、央廣網甘肅頻道承辦的「祁連山下是我家——河西走廊經濟帶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媒體行活動走進武威市,探訪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中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一角(央廣網發 涼州區委宣傳部供圖)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一角(央廣網發 涼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十四五」期間,武威市涼州區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搶抓國家打造河西地區千萬千瓦級大型風光電基地戰略機遇,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積極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佈局打造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促進全區經濟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

位於武威涼州城區東北方30公里處的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規劃佔地面積50萬畝,裝機容量1500萬千瓦。園區建成後年發電量260.25億千瓦時,年產值75億元,上繳稅金5億元。

據介紹,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採用「板上發電、板間養殖、板下種植、治沙改土」的方式,在光伏電站區域栽種樟子鬆、檸條,形成固沙生態屏障;在光伏板間規劃建設養殖區,發展生態雞、綿羊養殖產業,同時利用禽畜糞便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在板下規劃種植四翅濱藜、梭梭等沙生植物嫁接肉蓯蓉,變荒漠為「綠地」;根據光伏板間距情況,種植梭梭、花棒、檸條、沙蒿、沙米等,織就了防風固沙的綠色保護網,有效遏製土地風蝕,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實現了光伏產業與沙漠治理的雙贏局面。

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一角(央廣網發 涼州區委宣傳部供圖)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一角(央廣網發 涼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截至目前,園區共入駐光伏企業11家,實施項目13個,總裝機容量220萬千瓦。」張克偉介紹,其中已建成並網項目9個,裝機容量150萬千瓦;已建成項目1個,裝機容量30萬千瓦;正在建設項目4個,裝機容量40萬千瓦,計劃於2024年10月底達到並網發電條件。

下一步,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將依託「隴電入浙」外送通道,積極承接國家第三批「沙隔荒」大基地建設項目、武威市競配項目,繼續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