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評論:身亡兒童病曆遭修改,醫療記錄做好「留痕」才讓人信服

病曆作為醫療記錄的重要載體,其真實性直接關乎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

此前,《現代快報》報導了一起男童今年8月在浙江省蒼南縣錢庫衛生院輸液後出現不適,送醫搶救無效後不幸死亡的事件。事發後,其父對病曆被修改提出質疑。近日,這起事件終於有了後續進展,據《大河報》報導,蒼南三院相關工作人員證實,錢庫衛生院確實存在修改病曆的行為。9月27日,蒼南縣衛生健康局通報稱:衛生院接診醫師對病曆部分內容進行了補正,但關鍵信息未改,屬於違規填寫病曆,已對涉事醫師立案調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事件一經報導,便在網上引發廣泛討論,主要聚焦於錢庫衛生院病曆內容的變動以及醫院前後回覆的不一致性。具體而言,8月20日15點30分的初始病曆中,患兒的診斷為「兩肺呼吸音清」;然而,在8月20日22點28分左右出具的病曆中,診斷卻更改為「兩肺呼吸音粗」,並新增了「伴噁心嘔吐」等症狀描述。患兒死亡後,醫生突然對病曆作出這樣的修改,難免讓人產生「瓜田李下」的懷疑。

此外,男童的父親蘇先生還表示,8月23日前後,蒼南縣衛生健康局工作人員曾向其保證病曆絕無修改。但在9月19日下午4點,蒼南三院一位工作人員自稱「受錢庫衛生院邀請和蒼南三院領導委託」,來到錢庫衛生院說明情況,承認錢庫衛生院確實存在修改病曆的行為。由於病曆已全面電子化,修改後的病曆直接覆蓋了原始記錄,導致無法追溯修改過程,這進一步加劇了事件的複雜性和爭議性。

病曆作為醫療記錄的重要載體,其真實性直接關乎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因此,保障病曆的真實性、完整性,理應成為醫療行業關注的議題。今年5月,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藥法律專業委員會召開「依法廉潔從業和病曆證據問題學術研討會」,發佈了《關於病曆真實性的專家共識》。該《共識》明確指出:病曆書寫完成後,如需補充或更正,應採取補正方式,不得直接修改已完成內容。然而,在此次事件中,當事醫生不僅自行修改病曆,還抹去了原有內容,其操作顯然存在嚴重問題,自然會引發患兒家長和社會大眾的懷疑。這種行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追懲,不僅無法給患兒家長交代,也可能影響更多患者與醫務工作者之間的互信。

有關部門既然已經對涉事醫師立案調查,必然會有一個結果,我們不必急於揣測此次事件中醫院、醫師等的具體動機。但單從醫院方面對這起事件的回應來看,這一病曆的修改存在諸多含糊不清、遮遮掩掩之處,這才使得患方對病曆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更加敏感。進一步而言,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公眾監督意識提升,建立可追溯、可調查的病曆系統,或許才能更好地消解公眾的困惑與不安。

為了緩解這一狀況,有關部門與醫療機構或可採取措施,加強病曆的「留痕」和可追溯性。在這方面,部分地區已有探索。2017年1月1日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明確要求醫療機構向患者公開全部病曆,立法者強調,保護患者知情權,及時提供病曆,能減少醫患矛盾。前文提及的《關於病曆真實性的專家共識》也有這方面的表述。病曆的「留痕」,有助於還原醫療就診過程。公開化、透明化的信息,自然能夠傳遞信任和說服力,讓公眾聽得進去、理解得了。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對於此次事件而言,病曆莫名在患兒死亡後遭到修改,且無法追溯修改過程,難免導致質疑擴散。「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加強病曆的可追溯性,通過公開建立公信,或是預防醫患矛盾、避免誤解的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