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矽谷,「AI教母」李飛飛的傳奇AI路

李飛飛,罕見受到學界和商界的共同推崇,被譽為全球人工智能奠基人。2006年由她構思併發明的ImageNet圖片數據集成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三大基石之一(另兩大基石是GPU和神經網絡技術)。如果沒有ImageNet,就沒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像人類沒有眼睛。

33歲的她就獲得史丹福終身副教授職稱,是史丹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首位女性主任、史丹福大學首位紅杉講席教授,還當選美國三院院士,創建了現代人工智能的關鍵催化劑ImageNet數據集。同時,她也是史丹福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長、AI4ALL(一個關注AI多樣化人才成長的組織)聯合創始人及主席。

現在媒體用「AI教母」這個詞來稱呼她,她只是撇撇嘴,微笑著說:「好吧,那就這樣吧。」既然有「AI教父」這個稱謂,那她做「AI教母」也未嚐不可。

最近她剛剛創立三個月的空間智能公司World Labs已完成兩輪融資,估值已達10億美元。

作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傑出代表,李飛飛不僅在學術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還引領著工業界的技術變革。她個人從北京出生到矽谷發展,再到現在的「華人之光」、「AI教母」,這一路是什麼在驅動著她,我們一起走進李飛飛的故事。

北京出生、美國求學

李飛飛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一名教師。1976年,李飛飛出生那天,父親姍姍來遲,並不是因為路上堵車或其他意外,而是因為他一時興起,跑到公園觀鳥,忘了時間。給女兒取名「飛飛」,也是觀鳥時想的。母親雖然有點生氣,但也覺得這是一個好名字。

父親的這種好奇心似乎傳染給了李飛飛,小時候,父親常帶她到公園觀鳥,去田里看水牛或捕捉昆蟲,激發了她對世界強烈的探索慾望。

這樣好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她對科學和技術的濃厚興趣。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時鼓勵她追求自己的夢想,尤其是在學術領域。

1992年,16歲的李飛飛決定前往美國求學。

初到美國,李飛飛父親在一家華人開的店找到維修相機的工作,每天很晚才下班。母親在商店也只找到一份收銀員的工作,做重覆和機械性的工作,收入微薄。為了補貼家用,每一個不上學的日子,李飛飛都會去打零工。

她常去中餐館打雜,每天從上午11點工作到晚上11點,總共12個小時,時薪2美元。

在餐館打雜時,趁著下午換班,李飛飛會利用難得的空隙去讀母親分享給她的文學名著,餐館經理對此不屑一顧。「他覺得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想像力在生活中是多餘的」,李飛飛回憶稱。

對這些連英語都不會說的華裔移民來說,階層躍遷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那時,李飛飛幾乎不會說英語,每天回家做作業,她都要準備兩本詞典,一本英譯中,一本中譯英,否則就寫不了作業。

儘管學習的時間少得可憐,但李飛飛還是考出了SAT1250,數學滿分的成績。她申請了三所大學,麻省理工、 普林斯頓、和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

最終,三所學校都發了錄取通知,普林斯頓大學更是開出了幾乎全額的獎學金。

李飛飛要去普林斯頓讀書的消息轟動整個社區,一度還登上了當地的報紙。

在普林斯頓大學,她初修物理學。那時的她面臨著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的挑戰,但憑藉著勤奮與毅力,她很快適應了新環境,並獲得了全額獎學金。在大學期間,她逐漸對計算機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決定轉向這一領域。

在完成本科學業後,李飛飛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攻讀電子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加州理工學院,她選擇了計算機視覺作為研究方向,這一領域在當時並不被廣泛認可。

可李飛飛意識到,儘管圖像識別技術已經存在多年,但計算機能夠識別的物體卻寥寥無幾。

在2005年,她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並開始在史丹福大學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她的博士論文聚焦於人類視覺感知如何影響機器學習?這為後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李飛飛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期間,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她成立了史丹福人工智能研究所(SAIL),並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其中包括後來在OpenAI和特斯拉工作的Andrej Karpathy等人。

李飛飛曾擔任多個國際會議的主席,併發表了大量高影響力的學術論文。她不僅在學術界取得了顯著成就,還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倡導AI技術的倫理與社會責任。

ImageNet大獲成功

2009年,李飛飛及其團隊推出了ImageNet,一個包含1500萬張標註圖片的數據集。這一項目不僅為深度學習模型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基礎,併成為計算機視覺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ImageNet的數據集涵蓋了數千個類別,使得計算機能夠通過大量樣本學習如何識別不同物體。ImageNet的成功實現,使得計算機視覺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並推動了深度學習的發展。

2012年,基於ImageNet數據集進行訓練的深度學習模型在圖像分類比賽中取得了顯著成績,標誌著深度學習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一成果引發了全球範圍內對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研究的熱潮。

2017年,李飛飛加入Google雲擔任首席科學家,負責推動公司的AI戰略。在Google工作期間,她參與了多個重要項目,包括自動駕駛、醫療影像分析等領域。

她利用自己在計算機視覺方面的專業知識,為Google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Google工作期間,李飛飛不僅關注技術開發,還致力於推動AI倫理和社會責任。她認為,隨著AI技術的發展,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其潛在影響,以確保其為人類社會帶來積極變化。

在Google工作期間,她曾表示:「AI沒有國界,AI的福祉亦無國界。」這句話反映了她對人工智能全球化發展的深刻理解。

空間智能,開創未來

2024年,李飛飛離開Google,創辦了自己的公司——World Labs(空間智能),專注於將AI模型從2D像素平面提升到完整的3D世界。

公司的目標是構建大型世界模型(LWM),以感知、生成與3D世界互動。這一領域被認為是AI發展的下一個前沿,與語言處理同樣重要。在短短幾個月內,World Labs便獲得了超過2.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突破10億美元。

這一成功不僅展示了市場對李飛飛領導下的新公司的期待,也反映出她在行業內的巨大影響力。

李飛飛認為,空間智能將改變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使得AI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生成三維環境中的信息。在她看來,視覺是智能產生的基礎,「看」和「做」之間的循環正在加速機器人的學習進程。因此,她希望通過World Labs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實現更高層次的空間智能。

她曾提到:「未來,我們將看到AI不僅能識別圖像,還能理解圖像背後的故事。」這意味著AI將能夠處理更複雜的信息,從而為各行各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作為科技行業的重要人物,李飛飛始終關注AI技術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在多個場合,她強調科技公司應承擔起社會責任,以確保技術的發展符合人類利益。她呼籲科技界要加強對AI倫理問題的重視,包括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問題。

「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技術是公平和透明的,」李飛飛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科技為人類服務。」

李飛飛曾說:「我在我的書也寫到了,我的整個學術之旅實際上就是尋找北極星的激情,我也相信這些北極星對我們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我研究生畢業後,我的北極星是講述圖像故事,這是非常重要的視覺智能。而視覺智能是 AI 和 AGI 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 Andrej 和 Justin 做到這一點時,我想的是:天啦,那是我的人生夢想!我接下來做什麼?它來得比我預想的快,我以為還要再過 100 年呢。」

我們看到,李飛飛不僅是引領科技發展的「AI教母」,更是一位勇敢且執著追逐「北極星夢想」的女孩。相信她的人生故事,會激勵無數追夢者勇敢前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後浪進化星球」,作者:我是Mark,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