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的新眼鏡Orion,就是下一代消費級AI設備的「GPT3時刻」

作者|lijingya

郵箱lijingya@pingwest.com

2024年9月25日,Meta發佈了Orion眼鏡,這個日子在科技產品交互史上來說,可能與GPT3發佈那天在AI發展史上的地位一樣。

它們都不是馬上落地的產品,但都第一次真正給一個長期被期待又長期被「懷疑」的技術指明了方向,並做出了你可以用到和感受到的原型。接下來的問題是1到100的問題。

Orion就是人類下一代智能交互平台的GPT3時刻。當初對GPT3的不同重視程度,可以說直接影響了今天AI競爭的格局,同樣的,對可以取代手機的下一代平台有野心的人們,今天是時候好好研究Orion了。

把輕便做到極致

眼鏡是所有「下一代交互平台」候選者里,最不用費口舌解釋為什麼這個形態是合理的那個。

它面對的問題一直都是,那些人們很容易想像到,而且也在各種科幻電影里看到過無數次的輕便智能的樣子,它到底能實現麼。

Orion第一次讓人們看到和體驗到了。

Orion是Meta首款全息增強現實眼鏡,以100克左右的重量實現了微型高級計算機的能力,他的眼鏡視野達70度,擁有迄今為止最小AR眼鏡中的最大視野,能支持手勢和眼動追蹤,提供沉浸式體驗。它集成了全息顯示技術和個性化AI助手,與眼鏡配套的是一款革命性神經腕帶,能夠解讀用戶的腦電波,「手出法隨」的體驗似乎在實現真正的「心靈感應」。這也讓Orion不再有以往各種眼鏡類產品的那些長長的線纜。

一切都像一個普通的眼鏡。而這是大突破。

它背後是從新材料、新工藝到新技術、新設計的多個環節的創新。

在五年前,Meta技術團隊評估Orion的設想時,還認為成功率只有10%。他們把核心難點歸咎於顯示器和視場角的擴張。Meta最終為Orion構建了全新的顯示架構,在眼鏡框架內嵌了微型uLED投影儀,將光線精確投射到鏡片上的波導結構。

鏡片中的納米級3D結構折射光線在環境中顯示出了不同深度和尺寸的全息圖,這些都歸功於材質改變帶來的突破。

Orion鏡片棄用了常規AR眼鏡使用的玻璃,採用了管控的碳化矽,碳化矽具有極佳的光學特性,其高折射率和耐用性,使得從投影儀射進來的光可以填滿更多的視場,這是實現大視野和高效光子利用的關鍵,碳化矽幫助Orion實現了小型眼鏡70°視場角的大擴張,而70度的碳化矽光波導鏡片,是現在已知的最大視場角光波導鏡片,也被Meta開發團隊譽為「聖盃」,因其大幅優化了光波導之前的局限。

此外,碳化矽刻蝕工藝在視覺效果的提升上有相當優勢,可以使得光波導光學器件視場角更大,色彩還原度和均勻性更高,在彩虹紋效應上也有會顯著提升。同時,碳化矽的輕便使得Orion眼鏡本體只有98克重量,比Quest系列輕得多,僅為Vision Pro的六分之一。

AR眼鏡作為戴著臉上的微型計算機,解決好散熱問題也是產品突破的關鍵。Orion的鏡框則採用了和航天器相同的鎂合金材料,保證了有效導熱散熱,還提升了元器件精密對齊,以及光學系統精確度和穩定性。

Orion的很多其他組件也圍繞散熱的目的而設計,比如投影儀中節能的微型uLED,定製的無線組件(幫助Orion去掉了線纜),以及專業的定製矽片,能幫助Orion在運行人工智能、機器感知和圖形算法上做到節能優化。據悉,圍繞散熱,Orion定製了十餘款芯片,結果是幫助其在執行手勢交互、眼球追蹤以及SLAM算法時能把功耗從數百毫瓦降到幾十毫瓦。

Meta的特殊產品路線

這些改變和突破,讓Orion不再局限在「AR,VR」的刻板分類里。體驗到Orion的不少開發者和分析者給出的反饋是,它就是人類需要的下一代智能終端設備。

Orion在眼鏡上集成了多個攝像頭和眼動識別攝像頭,可以實現6DOF、圖像識別、眼動追蹤、深度追蹤等花哨能力,這使得在這些功能上,Orion像是迷你版的Vision Pro而非又一個AR產品。業界人士指出,這些是典型的VR MR功能,大多數AR廠商無法具備。

所以,對比Meta自有產品和市面上的已有產品,Orion是個集大成者,它是功能更強的HoloLens 2,也是走OST(光學透視)路線的Vision Pro。

Orion背後是朱克伯格在Meta身上的長期夙願。長期以來,AR與VR看似同源,但在產品設計上涇渭分明,兩個領域的公司也很少跨入對方的河流,但Meta卻並不拘泥於邊界的限制,其元宇宙版圖中屢屢出現產品之間的路線交叉,朱克伯格本人在對整個元宇宙生態堅持近乎執念之外,又對AR眼鏡項目投注了比VR和MR更多的預算。多年的自研成果,加上技術和營銷側的不斷收購和整合,Orion本次完整呈現了Meta豐厚技術儲備帶來的整合效果,朱克伯格自己稱之為Full AR,它在硬件和軟件定義上更強大,形態也更具移動性。

用朱克伯格自己的話說,「你在Orion上看到的正是我所認為的、並且繼續認為的下一個數十億人的主要計算平台的典型願景。然後所有這些其他東西都將圍繞它構建。」另一個讓Orion充滿想像的事情自然是AI。從朱克伯格本人對AI場景構想的訪談中可以看出,Meta一部分路線已經體現在Quest生態之中,而另一部分選擇獻給Orion。

有了Meta當家大模型LIama 3.2的加持,Meta AI可以在Orion上識別周圍環境物體,並可以進行虛實融合展示,比如The Verge記者通過Orion中的Meta AI識別擺放在桌子上的配料,製作冰沙,在內容端,Orion在演示中可以結合Meta AI進行基礎的交互,玩簡單AR遊戲、實現免提影片通話和多個虛擬屏幕同屏共享等功能。雖然物體識別、虛實融合、AR遊戲等都是當下頭部AR廠商具備的能力,但從各類AR+AI演示影片看,Orion做到了60分以上,而其他家大部分只做到了6分程度。

在最近的一個專訪里,Meta CTO Andrew Bosworth這樣形容Orion:「哪怕5年前我們自己評估也是只有10%的機會能造出來一台。因為這裏有至少10種技術是從來沒有人做到過的,而最終我們不只是造出來了一個,還造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它是全面運轉的,有操作系統,能聯網,能讓你在上面開發軟件的。

你能想像,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沒法走到今天。這就是我們想像中代替手機的那個產品的樣子。我們做出來了。」

更大的未來

從Meta自身意義出發,其一直受困於缺乏真正的硬件入口,無法擺脫Google和蘋果的糾纏,Orion很可能成為這個鑰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朱克伯格受到了IOS和安卓生態的雙重限制,他認為Meta在上一時代本能夠賺到雙倍利潤。

而從更宏觀意義出發,ChatGPT上線兩年,海內外都在對超級應用翹首以盼,但當前的AI-native應用與超級應用的差距仍然巨大,即使ChatGPT本身也無法鶴立雞群。其中很重要的缺失的一環是承載AI新能力的合適的硬件設備。

Andrew Bosworth在最近的訪談里形容,AI讓眼鏡不只是通過全息投影讓你的虛擬信息存在真實世界里,也讓人們可以對真實世界提出交互需求。他透露此前Orion的重點一直在全息能力上,而最近兩年AI帶來了新可能。讓硬件的開發思路可以從一個依然是以手機為核心的世界,走出來。

所以,當Orion等來了AI帶來的新可能時,反過來說,AI這兩年的進步帶來的新能力也有了一個強大新載體的可能。

硬件是採集數據的天然窗口,而XR作為下一代互聯網的一種形式,是同樣可給生活、社交方式帶來巨變的方向。

回顧上一代移動互聯網爆發時期的流量激增邏輯,大模型時代不出現超級應用 ,本質在於APP們的交互分享做得仍然不夠,無法形成用戶增長的網絡效應,目前MR XR能天然承載用戶分享的需求,背靠Meta的社交媒體和豐富的遊戲儲備,Orion有孵化出超級應用的潛力。

從當年30億美金收購Oculus開始,已過去十年,此間Meta總共為元宇宙業務Reality Lab(現實實驗室)投入近500億美元。期間高額虧損,萬人裁員,股東問責,以及蘋果Google虎視眈眈。最終Orion還是做出來了。某種程度上這也像是OpenAI因為信仰AGI而最終做出GPT3和後面的ChatGPT的故事。

若同樣用這個視角來看中國公司們的機會,其實與GPT3時刻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之處是,在技術方案上的定義權可能已經被Meta拿下,追隨是不可避免的。而不同的地方是,XR領域有不少已經做了很久的中國公司或華人創辦的公司,在接下來加速開展的競爭里,他們在整個生態的建設上並非完全從零開始,以及,這畢竟是個硬件產品,在上下遊領域,中國供應鏈的優勢依然明顯。

比如在6DOF的能力上,XReal已經可以做到,這家一直在追求輕量化的AR公司應該能從這次的Orion路線里得到最多啟發;比如已經在B端市場積累很深的Rokid,在海外toC市場銷售排行榜上霸榜的Viture,都已經在一些單點上做到了規模化效應,接下來這些公司從Orion身上能得到哪些啟發值得關注。

而在供應鏈端,此次Orion的衍射光波導+全彩Micro-LED的方案,背後的供應鏈離不開中國企業,行業里的信息顯示,Orion的屏幕來自總部在上海的Mirco-LED企業JBD,也有美國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90%的微型顯示技術投資都來自中國,而在光波導的技術方案提供方面,中國公司們也佔據很重要的市場地位。

這些優勢給了中國玩家們迅速對Orion做法反應的機會,就像朱克伯格對自己在移動互聯網錯失的機會唸唸不忘一樣,今天有野心參與定義下一代平台和AI時代新的交互產品的公司們,在這個又一個「GPT3時刻」也需要快速行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