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能靠AI找到第二春嗎?| 智湧分析
文|丹恩詠儀
編輯|蘇建勳
作為國內科技行業的風向標之一,2024年的雲大會在9月19日如期舉行。熱鬧依舊,但主題已有變化。
AI應用,成為了絕對的主角。
2023年,雲棲大會上展示的典型應用場景,還是AI創作故事、生圖,以及數字人。到了今年,雲棲大會上的人工智能+館,以及前沿應用館,擠滿了更多各個AI應用賽道的創業項目。
應用深度更廣了。走進人工智能館,只管感受到的,便是細分賽道的成型——阿里雲將AI應用以主題劃分,包括AI編程、3D/4D生成、AI音樂等等,都有多家創業公司展示已經落地可用的產品。
2024年的「肥豬肉」具身智能區,更是齊聚了20多家機器人企業,人頭湧動,觀眾對能翻跟頭、推不倒的機器人充滿興趣。
在去年,阿里雲喊出的口號還是「要做AI時代最開放的雲」,在雲棲大會也釋放了一系列開源、閉源模型,以及底層雲基礎設施的更新。
如今,阿里雲投入到AI上的力度並未減少,甚至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接任阿里雲一年多的現任CEO吳泳銘,今年是第一次在雲棲大會上露面。
吳泳銘是阿里在這次生成式AI浪潮中的主舵手。他在開幕禮講話中表示:去年,大模型還只能輔助程序員寫簡單的代碼,今天已經能直接理解需求,完成複雜的編程任務。
《智能湧現》在展會中試用了各類AI應用產品。印象深刻的一點在於,模型迭代比很多人想像得都要快——去年很多AI生圖、智能客服等產品,常常受限於模型推理速度而體驗平平;到了今年,《智能湧現》已經可以站在展台前,和數字人實時對話、隨時打斷。
不過,當下的進展離人們期待的AI應用大爆發還有很遠的距離。「過去22個月,AI發展速度已超任何歷史時期,但依然處於AGI變革的早期。」吳泳銘說,阿里雲還會持續不斷投入到AI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
大模型還不夠便宜,降價遠未到頭
本次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旗下的通義大模型家族,發佈了通義千問新一代開源模型Qwen2.5,涵蓋多個尺寸的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數學模型和代碼模型,每種模型均有多個開發版本,總計上架100多個模型。
其中,Qwen2.5全系列模型都在18T tokens數據上進行預訓練,相比Qwen2,整體性能提升18%以上,支持高達128K(約合超10萬漢字)的上下文長度,可生成最多8K內容。而最旗艦的Qwen-Max,性能已接近GPT-4o。
代碼模型對模型的推理、思考能力有極高要求,這也是OpenAI新模型o1重點提升的能力。有業界人士評價:「Qwen是在Deepseek之外第二個推動編程能力提升的中文大模型,而且數學模型也整合了多種推理方法,這些進展都可以說是國產驕傲。」
2024年的大模型界,依舊經歷著共識的震盪。GPT-5的延遲牽動著全球AI界的思緒,業界對大模型進化曲線的質疑,貫穿著這個夏天,一直到OpenAI發佈新模型o1,推理、思考能力有了質的提升,這種情緒才稍有轉向。
今年雲棲大會計算館里掛著的標語「AI是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也有了更堅實存在的理由。
不過,國內從5月開始的大模型降價潮,引起的爭議尚未平息。有觀點認為,行業發展早期,過早降價,這是無意義的內卷行為,反倒會傷害市場。
一年多來,通義千問的API,在阿里雲百煉上的調用價格下降了97%,百萬Tokens調用花費最低已經降到了5毛錢。百萬token,相當於350萬字的中文書籍。
阿里雲也嚐到了大模型的甜頭。剛剛過去的Q2季度,AI推動阿里雲的收入和利潤雙增長,季度營收增長6%至265.49億元,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實現三位數增長,公共雲業務實現兩位數增長。值得注意的是,經調整EBITA利潤同比增長155%,單季度EBITA利潤達到23.37億元。
不過作為雲行業榜首,阿里雲表示:現在AI大模型的降價,遠遠沒到盡頭。
對比國外,國內如今的降價力度已經十分誇張,不少廠商都選擇犧牲短期利潤來跟進降價。阿里雲CTO周靖人則否認是自家犧牲利潤來降價:「模型本身在快速的迭代,過去幾個月裡,推理的架構、系統的優化都有提升很多,我們能夠把各方面效率提起來,才會把技術紅利讓利給客戶。」他說。
這波生成式AI的降價邏輯,和雲計算發展早期是類似的。全球範圍里雲廠商經過一輪輪的降價,不斷吸引企業上雲、使用雲,規模越來越大,讓用雲的邊際成本不斷下降,技術不斷提升,這才讓雲行業不斷壯大。
但現在的生成式AI浪潮,處在比雲計算興起時還要更早的階段——現在國內算力市場還是以CPU為主,包括GPU等芯片的製造仍在探索期。
「我們不認為現在的降價是價格戰。手機套餐一個月不到200元,可以用數十G的流量,但在二十年前,用這麼多流量估計會用破產,」周靖人表示,「今天的價格不存在說已經足夠低了,相對未來龐大的應用來說,還太貴了。」
阿里雲圍繞AI,在基礎設施上的建設重構仍在繼續。如今,阿里雲的單網絡集群已拓展至十萬卡級別,從芯片、服務器、網絡、存儲到散熱、供電、數據中心等等,都有圍繞AI算力層面的更新。
一些利好的信號已經出現。根據阿里雲披露的數據,在新增算力市場上,超過50%的新需求由AI驅動產生,AI算力需求已經佔據主流地位。這一趨勢還會持續擴大。過去一年,阿里雲投資新建了大量的AI算力,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客戶的旺盛需求。
o1給全球AI界續命,也指明中國大模型的不同道路
本屆雲棲上,吳泳銘拋出的一個鮮明觀點是:「AI最大的想像力不在手機屏幕,而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
這句話別有深意。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大模型圈的共識在於:中國大模型的機遇更多在To C,做出微信、抖音級別的「超級應用」成為一種執念。
6月的智源大會上,零一萬物、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甚至給今年最火的具身智能賽道潑了一盆冷水:一旦大模型接入物理世界,需要面臨包括安全問題、機器問題、機械問題、故障問題在內的各種問題,難度會大很多倍。所以,當前大模型更適合在虛擬世界服務。
這源自一個由來已久的觀點:美國更適合做從0到1的尖端技術創新,但中國在上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積累下來的方法論,讓其更擅長於從1做到100,做出抖音、微信級別的超級應用。
但現實並不如人意。從2024年開始,國內前沿的大模型基本都接近GPT-4的水平,模型能力的限制,又讓To C端的應用囿於小而美的階段,超級應用並沒有爆發的苗頭。更多的產業創新,都先流向了已有的超級應用中,提升存量業務的效率。
吳泳銘的觀點,可以看作是對上面這些爭論的一種反調。OpenAI的新模型o1發佈後,中國在大模型上的發展道路,不會單純重覆上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軌跡,或者說,有可能走出另一條道路。
阿里雲已是國內對大模型最激進投入的巨頭。在內部,阿里雲的通義大模型家族涵蓋了開源、閉源的大模型產品,在圖像、影片、編程等方向都有細分的專業模型;在外部,阿里雲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已經投資了國內大模型「六小虎」中的五家,出手果決。
如果說前不久OpenAI的o1給全球AI界「續命」,那麼對當下的中國AI界,o1讓「物理世界」上的賽道,現實意義更大了。
OpenAI將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劃分了L1-L5的等級。按照這個分類,如今業界普遍認為,我們處於L2(推理者)的早期發展階段。
生數科技首席科學家朱軍就在雲棲的圓桌上說,當下的GPT-o1的突破,有望讓我們從L2很快達到L3階段,未來18個月甚至有可能會冒出L4級別的突破。
「o1的突破代表著大模型訓練範式的變化——讓如今的大模型能夠更智能地交互,從過程中去學習。最終都指向兩個產業方向,一是數字內容,二是機器人、汽車等實體產業。」朱軍表示。
在大模型上,國內相比全球還是追趕、跟隨的狀態,但在機器人、汽車等「物理世界」的賽道上,中國有著無法比擬的產業鏈優勢——在華東和華南,蓬勃而成熟的製造業給予了可供快速迭代的基礎。
《智能湧現》前段時間曾發佈具身智能的行業觀察,多位行業人士向我們提到了一項共同的判斷:人形機器人創業理應在中國發生,而不是大洋彼岸的矽谷——相比之下,中國不僅有更強大的機器人生產能力、也有機器人應用場景,需求供給都比矽谷更強勢。
比如,今年5月宇樹科技發佈的G1人形機器人,售價9.9萬起,更是將人形機器人的價格進一步下探,在全球都屬於先例。
o1發佈後,可以預見這種產業趨勢將進一步持續。這次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就推出了新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以後汽車AI助理,不僅能觀察理解用戶的語音、手勢,還能根據環境信息和常識判斷做出自主決策。乘客無需物理按鍵,只要動動嘴巴,就能讓智能助理完成各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