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朱啟鈐紀念展」開幕,再現110年前公園開創經過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今年是中山公園對公眾開放110週年。為紀念以朱啟鈐先生等中山公園開創者的歷史功績,中山公園在「一息齋」原址舉辦的「朱啟鈐紀念展」今天(10月5日)開幕。

10月5日,中山公園,領導和嘉賓為「朱啟鈐紀念展」揭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10月5日,中山公園,領導和嘉賓為「朱啟鈐紀念展」揭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中山公園(原名中央公園)是北京城內首個將皇家禁地闢為公共場所的公園,是民國初年北京舊城改造和遜清皇家建築公眾化的開端,是北京城市建設和市民生活近代化歷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件,其主持者正是朱啟鈐。

1913年,前清隆裕皇太后去世,民國政府在太和殿公祭3天,時任交通總長的朱啟鈐奉命負責天安門內外指揮等事宜,督察中發現社稷壇內荒蕪不堪,萌發了為北京開闢第一座公園的念頭。經過斡旋,1914年,北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朱啟鈐發動社會賢達、商人共同捐款,創設董事會,出任董事長,將社稷壇改造為公園,於10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定名為中央公園,由此也掀起了波及全國的「公園開放運動」。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其遺體在中央公園拜殿停靈。1928年,中央公園更名為中山公園。

朱啟鈐任內務總長兼北京市政督辦時,以公園南壇門外東側原清代宿衛值房為辦公地,並提名為「一息齋」。這裏留下了朱啟鈐為中山公園乃至北京城市建設辛勤耕耘的身影,也有他主持操勞中國營造學社的珍貴記憶。

10月5日,遊客在中山公園參觀「朱啟鈐紀念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10月5日,遊客在中山公園參觀「朱啟鈐紀念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展覽分為「生平簡介、中山公園的創設、一息齋、北京城市近代化的開創者、中國建築學研究的奠基人」五部分。通過文物、展板、文創等多種形式展示朱啟鈐先生對中山公園創建和北京城市建設的近代化所作出的貢獻。

朱啟鈐是古物陳列所的發起人之一,展覽還原了古物陳列所成立的經過。在清朝覆滅之際,瀋陽、熱河等地宮殿、行宮中的大量文物面臨遺失和盜賣的危險。1913年左右,朱啟鈐瞭解到這一嚴重情況後,毅然向政府建議將這些珍貴的文物國寶運至北京,進行妥善保管並向公眾開放展覽。1914年10月11日,古物陳列所正式對外開放。展覽設在武英殿內,古物陳列所在當時具有國家博物館的作用與職能。從1915年6月到1916年10月,文華殿也被闢為古物陳列所的又一展室對外開放。20世紀40年代,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合併,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朱啟鈐也是中國營造學社的創辦人。他領導中國營造學社為中國古建築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古建築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展覽展示了朱啟鈐用過的榻、幾等傢俱。「朱啟鈐紀念展」將作為常設展對外開放。

編輯 張牽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