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貌)湖北宜昌:「大國重器」崛起地 描繪長江新畫卷

中新社宜昌10月7日電 題:湖北宜昌:「大國重器」崛起地 描繪長江新畫卷

中新社記者 郭曉瑩

宜昌自古就是「楚之施斯」,「上扼巴蜀,下引荊襄」,素有「三峽門戶」之稱。宜昌依江而建,因江而興,長江為城市發展帶來一次次歷史性機遇,城市也在一次次蝶變中,描繪出長江新畫卷。

兩大工程 兩次騰飛

入夜,宜昌沿江大道來往人群摩肩接踵,江面遊輪、兩岸樓宇燈火璀璨。56歲的夏華山仔細打量著眼前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感慨道:「城市變大了,好多地方都不認識了。」

5月16日,宜昌濱江夜景。周星亮 攝 5月16日,宜昌濱江夜景。周星亮 攝

夏華山是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建設者,在宜昌工作生活了近40年。在他看來,長江上兩大工程建設為宜昌帶來兩次發展機遇,而宜昌的每一次飛躍都為長江保護與發展添加生動註腳。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葛洲壩工程建設期間,宜昌由峽江小城邁向以水電為特色的新興中等城市;1994年,三峽工程開工建設,宜昌在服務工程建設期間實現了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飛躍。

兩座「大國重器」砥定江瀾,在宜昌繪就治理和開髮長江的巨幅畫卷,「世界水電之都」「中國動力心臟」等聲名由此遠播。「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詩人郭沫若筆下的畫面終成現實。

一江碧水 兩岸青綠

「走,拍江豚去!」只要天氣晴好,魯建華就會邀約「攝友」。以前只有在7月份出現的江豚,如今在宜昌江段長期安頓下來,全年可見,數量從2015年前的不足5頭,增長到現在的20頭以上。

從「化工圍江」到「江豚逐浪」,變化的背後是宜昌推進長江大保護,守護長江清韻的生動實踐。

5月17日,宜昌市濱江綠廊一隅。周星亮 攝 5月17日,宜昌市濱江綠廊一隅。周星亮 攝

作為資源大市,化工產業在宜昌舉足輕重,但一度發展方式粗放。當地「壯士斷腕」,「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的同時,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實施長江綠色廊道工程。

歷經「傷筋動骨」的陣痛後,宜昌迎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沿江生產岸線退讓搬遷,化工產業邁向精細化、高端化、綠色化,呈現出「山水輝映、藍綠交織、人城相融」的美麗圖景。

錨定「典範城」 對標「世界級」

近年來,宜昌被賦予「建設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的歷史使命。

何為「典範城」?如何對標「世界級」?宜昌從區域、全國、全球三個維度,提出建設長江經濟帶核心樞紐城市、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文化旅遊名城,實施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三大戰略」,引領城市發展步入新階段。

9月21日,宜昌呈現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景。周星亮 攝 9月21日,宜昌呈現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景。周星亮 攝

當前,宜昌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全力競逐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大數據及算力經濟、文化旅遊等產業新賽道,加快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

面對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疊加沿江高鐵、呼南高鐵建設機遇,宜昌主動融入西岸陸海新通道,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輻射帶動三峽庫區及周邊地區協調發展,引領宜(昌)荊(州)荊(門)都市圈,打造長江中上遊的重要增長極。

依託山水人文資源,宜昌不斷升級旅遊設施、豐富旅遊產品、提升服務質量,打造世界文化旅遊名城。

三峽大學土木與建築學院城鄉規劃與建築學系教授陳林認為,作為「大國重器」崛起地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宜昌要圍繞生態、安全、效益和文化等方面,推進城市和產業集約集中發展,譜寫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完)

責任編輯: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