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校園足球:在夢想和堅守之間前行

2018年8月21日,福建省第十六屆運動會青少年男子乙組足球賽在霞浦一中舉行。圖為在揭幕戰中寧德隊對陣平潭隊。

東南網10月8日報導(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 尤方明 通訊員 陳清 陳秀靜 朱世剛 文/圖)

核心提示

關於霞浦和足球,流傳著一些有趣的說法。諸如「幾乎所有霞浦人都會踢足球」「霞浦人大腿比別人粗,就是踢球踢的」之類。

霞浦開展足球運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是福建最早開展足球運動的地方之一。1988年,霞浦「貝貝」足球隊在全國比賽中拿到了第四名,名噪一時;2015年,霞浦成為全國首批、福建唯一的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2019年,霞浦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建設單位……

一個人口不到50萬、經濟不算發達的閩東縣城,校園足球為何擁有如此飽含熱情的土壤?未來,這裏的校園足球發展將走向何方?日前,記者來到當地尋找答案。

每個霞浦人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和足球有關的故事。徐世海的故事要從36年前說起。

1988年7月28日,霞浦兒童足球隊一行14人從三沙古鎮碼頭出發,搭上了福州開往上海的茂新輪。他們此行是參加「走向2002年全國足球夏令營」暨「娃娃杯」足球賽。

這是時年11歲的徐世海第一次出遠門,從輪船換乘綠皮火車,輾轉5天,最終抵達了比賽地——秦皇島。

故事的結尾,霞浦人早已耳熟能詳。這支連部分路費都要當時的縣建材廠資助的縣級球隊,在有北京、上海、廣州、大連、遼寧、成都、武漢等17個省、市23支代表隊參加的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將,出人意料地收穫了第四名。

儘管在過去的8年中,霞浦的校園足球隊在國家、省、市等各級比賽中斬獲63個冠軍、36個亞軍,但是36年前的全國第四名依然是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高峰。在這個有著百年足球記憶的海邊小城,這個高峰不僅承接著前人,也不斷啟迪著後人。

「貝貝」往事 美好記憶

1988年夏天,那支衝出閩東的足球隊叫「貝貝」。但是在霞浦,「貝貝」已經不僅僅屬於1988年夏天的那支球隊。

作為初代「貝貝」,徐世海說:「其實‘貝貝’足球隊不僅僅是參基比賽的那11個人,成員有很多。後來,這個名字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這也是一種傳承。」

在霞浦校園足球的體系里,小學中低年級的隊伍以「貝貝」為名,早已成為慣例,甚至一些學校還細分出了「星星」隊。毫無疑問,「貝貝」並不是特指某個年代的某個群體,而是一代代從綠茵場上成長起來的孩子。

2015年,霞浦成為全國首批、福建唯一的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統計數據顯示,全縣目前共有足球特色學校(園)50所,佔中小學校總數的90%;校級足球隊100多支,球員1500多名,經常性參加校園足球活動的中小學生達6萬餘人,佔在校生總數的85%以上。

對於將近50歲的徐世海來說,「貝貝」是抹不去的印記。在手機的聊天軟件里,徐世海置頂了「霞浦貝貝隊」的群聊。這個由最早一批「貝貝」隊成員組成的群已經有30多人,「基本上一週會組織兩次活動,週四晚上配合霞浦一中踢教學比賽,週日晚上陪霞浦六中的孩子踢比賽」。

這幾年,老「貝貝」們還組建了一個足球球會,常年配合開展校園足球的一些公益教學。「也就是想為霞浦足球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一些餘熱,盡一份心。」徐世海說,這個球會名叫「初心」。

老「貝貝」們的初心都隱藏在那些並不如煙的往事中。

徐世海會說起參加「貝貝」足球隊選拔的情景,「那是在幼兒園大班的暑假吧,沒有足球場地,就在籃球場上選拔,主要是一些帶球、繞杆、傳球之類的基本功」;他也會說起在秦皇島參基比賽時的情景,「其他隊都是20多個人,我們就11個人,裝備沒有別人好,還黑黑、瘦瘦、小小的,像猴子一樣」……

徐世海說,那個時候只感到快樂,慢慢就變成了熱愛。

面對現實 如何選擇

但是,時代不同了。在「內卷」「雞娃」面前,對足球的熱愛已經成為「月亮和六便士」,曾經快樂的球場總會在孩提的某個時刻迎來岔路口,選擇不可避免。

61歲的教練卓國雄認為,走專業的路線一方面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天賦,另一方面則需要充足的訓練時間,「如果足球與學業處於非此即彼的關係,那大部分家庭將不願拿孩子的前途來‘賭博’」。

將從霞浦一中退休的卓國雄,未來打算在霞浦縣實驗小學發揮餘熱。這所小學在2015年就被評為全國首批校園足球特色校,但是囿於學校的條件,各年齡段足球校隊的訓練都是在一街之隔的霞浦縣人民球場進行。

去年,林夢瑤轉學到這所學校,在經過一年的系統訓練後,她就展現出了高出同齡人一截的天賦。「遇見足球,我第一次發現孩子的眼裡有了光。」林夢瑤的父親林順說,校隊安排的是每週周中五練,可哪怕是週末,孩子也經常泡在球場,獨自打磨技術。

因為這道光,林順這一年來沒有缺席過女兒的訓練課,同時還要陪著她到縣外參加各類比賽。「現在正是孩子長身體的時候,置辦夥食、買牛奶、添球鞋……一個月基本上要有四五千元的開支。」對於林順一家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林夢瑤已經六年級了,岔路口就在前方。關於未來,無論是往更專業的方向發展,還是退出球場專注學業,林順決定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訓練尾聲,63歲的教練王麗安把林夢瑤叫到身邊叮囑著:「現在六年級了,一定要在文化課上多花點心思,只有考上高中,才能有更高的平台鍛鍊球技。」老王的意圖很明顯,足球和學習可以兼顧,前提是付出更多。

在場邊,王麗安說出了心中那一段難以抹去的「意難平」:「之前有一個女孩子球踢得很好,還參加了2019年法國女足世界盃的小旗手活動,她的學習成績也始終名列前茅,但是到了初三階段,還是逐漸淡出了球隊。」

讓王麗安扼腕不已的女孩叫梁馨霖。2019年的時候,她還是這所小學女子足球隊的隊長。在學校的榮譽室里,梁馨霖的照片是最大的一幅。其實,老王心裡也清楚,這樣的選擇、這樣的故事,每天都會在全國各地的球場上發生。

訓練場上,王麗安身穿的T恤衫背後寫著「努力實現當年吹過的牛」。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踢球的王麗安的確吹過牛,「讓我教過的學生都有更好的出路,讓他們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在與足球打了半個世紀的交道以後,卓國雄和王麗安還捨不得離開。

校園足球 路在腳下

校園足球如何蹚出一條更寬的路,這也是霞浦縣校園足球辦公室主任鄭淩翔一直在努力考慮和希望解決的問題。

今年3月19日,教育部公佈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並發佈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其中,30所高校將同時增設足球運動專業。

鄭淩翔說,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在他看來,霞浦開展校園足球課程最大的收益就是一批批學生考上了大學,「我們培養學生的目的就是讓他們走出去」。

據鄭淩翔介紹,2015年至今,霞浦通過設立足球特長班、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建設單位等方式,不斷拓寬體育單招和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兩條升學路徑,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名學生通過足球運動升入各類高校,「相信未來人數還會更多」。

但是,鄭淩翔認為,拋開功利的思維,升學不應該是校園足球的全部。「讓大部分孩子通過足球實現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在升入普通大學或走向社會中,找到自信充實的人生價值,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他說,「應該讓優秀的孩子會踢球,踢球的孩子更優秀。」

說這些話的時候,鄭淩翔正開車行駛在前往霞浦一中的路上。縣城不大,道路不寬,很快就看到了學校的校門。鄭淩翔一邊說著,一邊降低車速,身後的車子不耐煩地響起了喇叭。鄭淩翔說:「急不得啊。」

霞浦一中的校史逾百年,足球始終是辦學特色。「‘拚搏成就夢想’始終是我們開展足球運動的口號。」酷愛足球的高文是霞浦一中的副校長,從去年開始分管足球教學的他曾跟校長開玩笑說,「除了足球,你讓我分管什麼都不對。」

在霞浦一中讀高中的時候,高文就參加過學校的班班足球聯賽,「應該是1987年左右,當時我的個子比較矮,只能去當守門員」。如今,班班足球聯賽已經演變成一年一度的校園足球文化節,迄今已有10屆。

在高文看來,通過校園足球文化節的平台,同學們增進友誼,增進交流,增進團隊協作,「不是只在個人的空間當中,每個人都可以融入集體,這就不一樣了」。高文目前也是高三的生物老師,他坦言,高中的學科教育廣度和深度都在加大,「書變厚了,孩子們參與足球運動的時間就少了」。

「學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從管理上來平衡學生接受文化教育和足球教育之間的關係。」高文認為,如果關係處理得好,足球和學習不僅沒有矛盾,還可以互相促進,「足球對文化教育的推動,很實在」。

前輩心血 激勵後人

在霞浦一中的校園里,徐章鐸的雕塑矗立在綜合樓與科技樓之間的名人園里,臉龐瘦削,棱角堅毅。1999年,60歲的徐章鐸因病離世。不過,時至今日,愛踢球的霞浦人依然會說上幾件關於他的事情。

1984年,在霞浦縣原體委擔任足球教練的徐章鐸從縣實驗幼兒園挑選了一批孩子,組成「貝貝」足球隊。經過5年的厲兵秣馬,最終成長為1988年的那支「貝貝」足球隊,勇奪全國第四。

回憶起弟弟,哥哥徐章銘的普通話裡時不時會蹦出一兩句霞浦話,語調亢奮。年近九旬的徐章銘說,弟弟是一個完全沒考慮自己的人,「不論是酷暑,還是寒冬,他每天天濛濛亮就起床,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彼時,那個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人努力發著微光,照亮了身後人的行路,就像詩里寫的——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在他的身後,王麗安、卓國雄、高文、鄭淩翔、徐世海……那些曾經的「貝貝」如今已經成為製造「貝貝」的人,火種一直都在。

今年暑假,霞浦一中舉辦了意大利卡利亞里足球球會——福建省霞浦縣青少年足球夏令營。代表霞浦校園足球最高水平的88名中小學生運動員接受了意大利專業級教練團隊的指導。

據霞浦縣教育局黨組成員鄭美豪介紹,自2016年起,霞浦縣成立校園足球發展專項基金,縣財政每年投入近700萬元,其中350多萬元用於購買足球服務,即引進高水平團隊幫助全縣開展包括教學、訓練、比賽在內的校園足球工作。

如今的霞浦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擁抱來自世界的足球智慧,同時以足球為媒,助力開展文旅、教育、水產、食品等產業對接工作。在這裏,足球正延伸出更多不同的故事。

這或許是36年前,徐章鐸四處籌集路費,帶著霞浦足球從這裏出發時無法想像的事,但是他的故事也沒有消失在時代的洪流里,反而在口口相傳中,成為霞浦人愛足球的一個鮮明標籤。

在徐章銘的記憶中,在1988年奪得全國第四名之後,球隊返程時在北京逗留了一天,遊覽北京天安門和故宮成為給小隊員們的獎勵。回到福州,小隊員們全部換上乾淨的新隊服,乘長途汽車返回霞浦。

徐章銘說,那天下午,萬里晴空,8月的太陽還是火辣辣的,當他們的汽車抵達霞浦車站時,鞭炮聲震耳……

記者手記

回歸體育的初心和本質

福建日報記者 尤方明

衡量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成效,廣度和深度是兩把標杆。

近年來,霞浦縣以獲評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為契機,傳承弘揚百年足球文化,在足球普及、師資引進培養、教學訓練、構建競賽機制等方面下足功夫,初步建立起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各梯隊建設體系,青少年校園足球隊在國家、省、市等各級別比賽中屢獲佳績。

儘管校園足球氛圍濃厚,但霞浦也和其他城市面臨共同的難題:如何規避青少年球員早早「退休」的現象。

在細分層面,足球人或從體制機制方面思考,認為能否嘗試「體教企」融合發展校園足球的新思路?或從師資培訓角度考慮,提出能否在教師招聘時對師範類體育院系足球專業畢業生有所傾斜?或為孩子前途著想,認為能否暢通校園足球、專業運動隊以及職業球會間的發展通道?這些都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研究解決。

回歸本源,我們似乎該更多地思考發展校園足球是為了什麼。

它不應該是人們期待中的職業足球的「兵工廠」。對足球的熱愛和傳承,意味著前輩未忘年少時的夢,意味著孩子學會了頑強拚搏、分享協作,意味著同學團結一心、為青春與熱血而戰,我們怎能不為之鼓與呼?

在霞浦,通過這項運動,家長看到了孩子不遺餘力的堅持,學生找到了通往大學殿堂的新可能,教練甘願提燈引路、無私奉獻,校園足球教學的管理者則希冀「讓優秀的孩子會踢球,讓踢球的孩子更優秀」……

無論是走向職業,抑或為升學加分,還是成為興趣愛好,這些都不過是傾盡全力後的水到渠成,而非在起步階段就預設的條條框框。校園足球不該成為功利化的選擇,而應該回歸體育的初心和本質,賦予孩子成長路上更多的可能性。 

1988年7月28日,霞浦兒童足球隊的11名隊員在三沙古鎮碼頭合照留念。他們要搭上福州開往上海的茂新輪,輾轉至秦皇島參加足球比賽。

在意大利卡利亞里足球球會——福建省霞浦縣青少年足球夏令營里,女足隊員在進行對抗訓練。

小運動員在意大利卡利亞里足球球會——福建省霞浦縣青少年足球夏令營里進行教學比賽。

今年暑假,霞浦一中舉辦了意大利卡利亞里足球球會——福建省霞浦縣青少年足球夏令營。今年暑假,霞浦一中舉辦了意大利卡利亞里足球球會——福建省霞浦縣青少年足球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