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水780000000m³ 「唐水秋風」回來了!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漢澤 李墨 餘寬宏 張燦 

河北日報記者 林鳳斌

【採訪地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地 河北省定州市

【受水情況】

10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定州市供水約18.5億立方米,其中生態補水約16億立方米。目前,定州市67%的居民飲用「南水」。

定州是聯合國地名組織命名的「千年古縣」,戰國、兩漢時期的中山國先後定都於此。

清康熙年間,知州黃開運羅列「定州八景」,其中就包括以唐河為主體的「唐水秋風」。

上世紀九十年代,唐河連續多年斷流,河道乾涸,沙礫裸露,一遇到大風天氣,便是黃沙漫天。

2019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始為唐河生態補水,目前已累計補水7.8億立方米。

城市因水而活。依託生態補水實施「攬河入城」工程,一幅「以水潤城、藍綠交織」的城市畫卷,在定州徐徐展開。

有水前後的唐河

一風沙漫天,一風白鷺起

9月19日,河北省定州市蘇泉村。唐河緩緩從村邊流過,兩岸綠樹成蔭,不時刮來的微風,驚起幾隻白鷺在低處盤旋。

掛餌、拋鉤、提竿……正在水邊釣魚的張明遠一邊欣賞美景,一邊享受垂釣之樂。兩個小時里,他釣到了3條鯉魚。

唐河發源於太行山脈,流經山西、河北兩省,注入白洋澱。歷史上,唐河水流湍急多次改道。在彙入白洋澱的9條主要河流中,唐河的流量位列前三。

定州市發展和改革局二級主任科員李少卿介紹,過去唐河兩岸良田肥沃,盛產水稻,秋收季節,景色宜人,堪稱一景。《定州誌》將「唐水秋風」描述為:蓼紅蘆白思悠悠,沙明遠浦看浮鷗。

「老人們常說,唐河水大的時候,需要乘船過河才能到達定州,但是我在河裡沒見過船。」40歲的張明遠是土生土長的蘇泉村人,從小在唐河邊長大。他看到的唐河常年無水,颳起風來黃沙漫天。

2019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始為唐河生態補水。「南水北調和西大洋水庫相互協調補充,確保唐河常年有水。」李少卿介紹,唐河是白洋澱的上遊,補水既幫助唐河恢復生態,又為白洋澱送去了汩汩清流。

唐河緊鄰定州市主城區,常年性的河水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活力。2021年,定州市啟動唐河生態水系工程和生態治理工程,完成河道疏濬、生態槽開挖、邊坡防護,計劃將唐河兩岸打造成為定州城市生活的生態屏障,再現「唐水秋風」圖景。

唐河生態治理後將再現「唐水秋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唐河生態治理後將再現「唐水秋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我們依據河流地勢,建設了七彩石灘、草藥園、星空營地、梯田花海、親子樂園、研學基地、露營基地等,全域化打造特色產業和休閑景觀。」中標該項目的中鐵十一局定州片區項目負責人周明貴介紹,項目總長約23公里,河岸治理寬度約400米至600米,建成後將實現引水入城、防洪排澇、生態涵養等功能。

「如今,唐河兩岸增加綠化面積270餘萬平方米,濕地面積20餘萬平方米,休閑節點30個。」李少卿說,每到節假日,這裏都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2023年,唐河被河北省評為四星級「幸福河湖」。

一座古園林的重生

山水意境,偕眾同春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定州市城區居民吃上了「南水」,但近百萬農村居民依然飲用地下水。

有了「南水」和唐河做後盾,定州市加快推進水資源優化工程。

2022年下半年,定州市農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換工程啟動。402個村莊、92.26萬居民、537家企業從飲用地下水改為「南水」。

「工程實施後,我們關停農村地下水水井415眼,每年壓采地下水2677萬立方米。」定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員柴蘭柱說,2018年以來,定州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5.42米。

地下水位上升,有效支撐城區水循環系統,同為「定州八景」的眾春園建設項目提上了日程。

眾春園始建於北桑治,為公共園林,由北桑治名相韓琦命名,寓「偕眾同春,與民同樂」之意。清朝年間,因康熙、雍正、乾隆、嘉慶4代占士西巡時皆到此處暫住而聲名大噪。

定州再現桑治代眾春園山水意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定州再現桑治代眾春園山水意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周明貴介紹,眾春園佔地458.32畝,主要建設有韓蘇祠、駐春閣、禦書院、百花池、悠然山等景觀,通過文化疊加的手法,再現桑治代眾春園的山水意境。

其中,僅水體面積就達2.42萬平方米,綠化面積超過19萬平方米。漫步園內,抬眼遠眺駐春閣,宏偉壯觀的建築倒映在百花池中,宛如一幅潑墨山水圖;登上熙然台,或在亭中小憩,或遠望開元寺塔,全園景色盡收眼底……

「‘南水’潤澤下,城市的水資源和水生態持續變好。濕地多了,環境好了,白鷺、夜鷺紮堆。」周明貴說,定州城外的唐河與城里的眾春園、中山公園相互輝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百鳥爭鳴。

9月26日,眾春園開門迎客,「十一」期間共接待遊客64.69萬人次。

詳見10月9日湖北日報4版>>

10月9日河北日報2版同步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