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恒愛》雙委約專場音樂會上演,東西方文化璀璨交融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10月8日,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新作《九歌·恒愛》——中國概念雙委約專場新作音樂會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今場演出由青年指揮家、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黃屹執棒,攜手國際知名鋼琴家讓-伊夫·蒂博戴、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鬆以及二胡演奏家陸軼文共同登台,分別呈現了瑞士作曲家李察·杜布格農的幻想曲《恒愛》和作曲家周龍全新創作的二胡與樂隊協奏曲《九歌》。
《恒愛》靈感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愛神。
今場音樂會首先登場的是李察·杜布格農為大提琴、鋼琴與管絃樂隊而作的幻想協奏曲《恒愛》。該作品靈感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愛神,象徵著宇宙誕生前的原始力量。藝術總監鄒爽介紹,早在2018年,北京國際音樂節便聯合多家機構委約作曲家李察·杜布格農創作了《恒愛》這部作品,並於當年10月在澳州進行世界首演,而完成世界首演的演奏家正是蒂博戴和卡普鬆。
在蒂博戴看來,他與卡普鬆,以及作曲家李察·杜布格農一直以來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巧合的是他二人都曾經分別向杜布格農約了一部鋼琴與大提琴協奏曲。沒想到,後來杜布格農卻告訴他們二人,「與其這樣,不如我給你們共同寫一部協奏曲。」《恒愛》這部有著對生命、愛情和永恒主題的探索,充滿了自由與喜悅的幻想協奏曲便應運而生。《恒愛》的整部演奏分為十一個段落,每一段落都有其獨特的節奏、速度和氛圍,展現了不同的情感和音樂畫面。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台上,黃屹指揮下的廣州交響樂團與兩位獨奏家共同演繹這部幻想協奏曲,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情感與想像的音樂世界,不僅給現場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更給大家帶來了心靈的觸動和思考。
隨後,作曲家周龍為本次國際音樂節全新創作的二胡與樂隊協奏曲《九歌》登場。在這部新作中,二胡不僅僅是一種樂器,它更像是一位穿越時空的敘事者,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表現力,講述著《九歌》中的故事。現場,二胡的悠揚與深邃,既向觀眾傳遞了《九歌》中的細膩情感,又讓大家感受到了神話中的莊重和神秘。
二胡與樂隊協奏曲《九歌》讓觀眾感受到了神話中的莊重和神秘。
2013年,作曲家周龍在廣州交響樂團終身榮譽音樂總監餘隆的倡導下,完成了為屈原《九歌》十一篇章譜曲的大型交響史詩。十年過後,在廣州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聯合委約下,周龍於交響史詩《九歌》的基礎上改寫、創作出了二胡與樂隊協奏曲《九歌》。周龍回憶,去年,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指揮家餘隆和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一起來找到他聊《九歌》,同時,希望周龍能創作出一個全新版本的《九歌》,但前提是原有的十一樂章不能刪減,於是周龍便把作品寫成了一個用器樂表達《九歌》中人物的無詞歌。
周龍介紹,作品以交響史詩《九歌》十一篇章為構架,以富有人聲色彩的中國傳統樂器二胡為主角,巧妙地將原曲中的詞融入二胡如泣如歌的旋律中,呈現出既古典又現代、既優雅又奔放的詩意韻律,在不同樂章中,根據曲子結構、故事情節、神話人物職能等安排特定西洋樂器與之相對應,塑造出雲神、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等眾多人神結合的生動角色與音樂形象,展示《九歌》融華夏與楚文化為一體的既古又新、既雅又野、娛人娛神頌國的詩韻,通過音樂語言對屈原《九歌》這部中華文明經典進行了全新而又深刻的詮釋。
自2001年首次啟動「委約模式」以來,北京國際音樂節不斷推動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與國內外知名作曲家合作。鄒爽認為,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中國音樂的內涵,也為中國音樂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更多的關注與尊重。「通過《九歌·恒愛》的演出,北京國際音樂節再次展現了其對音樂創作的支持和推動,以及對國際藝術交流的重視。」
左起: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鋼琴家讓-伊夫·蒂博戴、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鬆、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家黃屹。
在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看來,今場雙委約音樂會的意義不僅僅是將把兩部作品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台上呈現給觀眾,同時也展現了這一代人在音樂歷史上的貢獻。「如今北京國際音樂節在將中國最重要的作曲家推薦到全世界,展示中國最美好的文化和歷史,通過中西結合的音樂形式,展現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績。我們不僅欣喜地看到了代代傳承的景象,也看到了新一代音樂家們在將中國音樂推上世界的進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餘隆認為,《九歌》汲取了屈原古詩的精神內涵,以現代音樂形式再現傳統文化的深邃美感;而《恒愛》則展現了當代情感與音樂表現的融合,充滿了對人類情感的深刻探索。「一部是東方的,一部是西方的,這兩部作品共同呈現在一個舞台之上,這樣一種東西方文化的璀璨交融,一直以來都是北京國際音樂節永恒的主題。」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