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野生動物調查

9月12日,密雲區羅圈廠附近山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人員武閱正在調整紅外攝像機高度。在植被茂密的林間,即使是白天依然光線昏暗。

燕山深處,一條人跡罕至的叢林小道,是野生動物們的散步場所。隆冬,一隻豹貓踩雪踏過。夏夜,豬獾趴在地上拱草。秋天,一隻北鬆鼠坐在落葉堆上發愣。動物們的這些日常生活,都被不遠處一隻紅外相機記錄了下來。

9月12日,密雲區羅圈廠附近山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人員翻越一道埡口。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佔了密雲70%以上面積,山的深處,大多都沒有路。

2023年,北京市密雲區相關部門組織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人員對全區進行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首次拍攝記錄到複齒鼯鼠、溝牙鼯鼠的高清生態影像。今年密雲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人員選取了霧靈山、雲蒙山、番字牌等五個生態環境優質的區域進行常態化監測。他們將每塊區域劃分為若幹個邊長為1公里的網格,選擇典型網格布設紅外相機,在五個常態化監測區域共布設了50台紅外相機。

「把自己想像成野生動物」

霧靈山上,一隻豹貓在雪地裡巡視領地。9月24日中午,在電腦屏幕前再一次看到這個畫面,武閱仍然精神一振。1996年出生的武閱,曾經把自己想像成一隻兔子。他穿著登山鞋和迷彩褲,在灌木密佈的山坡上爬行。

9月12日,密雲區大窪尖,武閱和崔紅麗加快步伐在山路上小跑。他們當天要完成五條山溝的紅外攝像機安裝工作。

他的目標之一是要尋找野生動物經常走的路線,稱之為「獸道」,再把紅外相機放在「獸道」彙聚處,收集野生動物的生態影像資料。

9月12日,密雲區羅圈廠附近山區,崔紅麗從山坡上滑下。山坡上泥土濕滑,摔跤時有發生。

但要在深山區放置紅外相機,並不容易。密雲是北京佔地面積最大的區,地處燕山山脈核心區域,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以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佔全區面積70%以上。

9月12日,密雲區羅圈廠附近山區,武閱不慎扭到膝蓋,正在原地調整。

很多本地人,都摸不清楚深山區路況。「山的深處,根本沒有路,人只能像動物一樣,慢慢走。」武閱說。

9月12日,密雲區羅圈廠附近山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人員武閱和崔紅麗正在觀察獸道走向,確定紅外相機的角度。

「要找到獸道,就要把自己想像成一隻動物,站在動物的視角上思考問題。」武閱舉例說,在兩山之間,有一條略微平緩的山溝,祖木都比較粗壯,路上的草都有被壓倒的痕跡,「這樣的溝,動物們肯定喜歡走,因為比較平緩,它們走著能省力氣。」

9月12日,密雲區馮家峪鎮番字牌村附近山林,武閱在行進過程中發現野生動物足跡,與崔紅麗討論。

如今已有五年野外調查經驗的武閱發現,在類似於「掌心」的地形中,特別適合布設紅外相機。

9月12日,密雲區南檯子村附近的山中,武閱正在清理紅外相機周邊雜草,避免風吹草動導致誤觸發。

條條山峰像人的手指,矗立在周圍,而每條山峰都有山溝延伸到一處開闊地,這片開闊地像是人的手掌心,「這個‘手掌心’,像我們人類世界中的小廣場。動物也一樣,翻山越嶺累了,也喜歡在這種平坦地上歇會兒,找會兒吃的,會會朋友。」

9月12日,密雲區山林間一個安裝完成的紅外攝像機。

為「森林管理者」找到宜居條件

在今年5月22日,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密雲區發佈了《北京市密雲區生物物種名錄2024版》,首次收錄物種9類3785種;其中,獸類動物有42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26種;並首次拍攝記錄了複齒鼯鼠、溝牙鼯鼠的高清生態影像。

9月12日,密雲區馮家峪鎮,車輛在狹窄山路上行駛。

9月12日,密雲區馮家峪鎮,武閱與路旁村民交流,瞭解是否存在山上野生動物下山進村的情況。

「要調查野生動物,需要長期投入。我們去年的本地調查等於是摸‘家底’,今年開始進行常態化監測。每兩三個月回收一次紅外相機數據,調查年份越長,數據就越有參考價值。比如說,我們根據某一類動物在某個區域出現的頻率,做一個不同年份的對比。根據動物種群的動態變化就能判斷出,當地生態環境是否還適合這類動物的生存。」武閱說。

9月24日,通州區,武閱在工作室里整理回收回來的紅外攝像機。

9月11日晚,懷柔區湯河口鎮,武閱正在檢查紅外攝像機拍攝的畫面。

武閱說,野生動物是森林的管理者,它們多樣性豐富,森林才會健康。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意義,就是要通過科學數據,找到野生動物的宜居條件。另外,也能提供一些平衡社會發展和野生動物保護的建議。

9月24日,通州區,武閱在工作室里整理素材。為了保存素材,工作室採用磁盤陣列保存多年科考數據。

9月11日晚,懷柔區湯河口鎮,武閱和黃飛正在駐地聊起白天的經歷。

密雲區布設的紅外相機

捕捉到的部分野生動物圖像

野豬

野豬

西伯利亞麅

西伯利亞麅

中華斑羚

中華斑羚

狗獾

北鬆鼠

豹貓

記者 王子誠 攝影報導

記者 趙利新 文字報導

編輯 李劼 劉晶 張湘涓

校對 劉越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