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張福鎖院士:把科技小院建到非洲
前不久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一個特殊的機構「科技小院非洲中心」宣佈成立,這個誕生於中國鄉村田間的「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三位一體」新模式,在15年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首創。15年間,無數的農業科研人員、農業教授、農學生,走出校園和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走進村屯農家。不僅如此,科技小院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全球講述中國故事,為全球小農戶的現代化提供中國經驗。
10月9日,2024年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上,新京報採訪了張福鎖,講述科技小院走進非洲的故事。

在田間地頭,幫助小農對接現代化
新京報:科技小院是你和團隊首創,目前許多地方都建了科技小院,也吸引了眾多農業機構參與,它為何能發展這麼快?
張福鎖:科技小院的想法,最初產生於2008年,當時,我的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每年還可以發一百多篇英文文章,在國際上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我一直在想,我們發這麼多英文論文,農民能看懂嗎?能用上嗎?所以當時就想,我們應該到農村去,看看我們的技術和成果,是不是真的對農民有用。事實上,我們在實驗站進行科研的時候,已經感受到了一些問題,就是每年小麥收穫的時候,實驗站里的小麥產量跟小農戶地裡的小麥產量之間差別很大,然後我們發現,實驗站的一些技術並沒有很好地被當地農戶採納。所以我們決定,把課堂和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一線的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進行科研攻關。
新京報:科技小院能夠走出國門,走進非洲,你認為是它的哪些特點在發揮作用?
張福鎖:2009年,我們在河北曲周建立了第一個科技小院,為小農戶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15年中,發展到覆蓋全國的一千多個小院,服務模式也經歷了從小農戶幫扶到助力脫貧攻堅,再到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轉變和升級。但本質上,科技小院的功能,是幫助小農戶對接現代化,我國正在快速推進現代化的進程,這個過程中,三農的現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農民跟不上,我們的現代化就不能完全實現,現代農業也會大減價扣。而非洲也有類似的情況,那裡有大量的小農戶,每家可能就幾畝地,他們如何和現代化對接,也同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國的經驗,在那裡是適用的。
走向全世界,中國經驗落地非洲
新京報:最初是怎樣想到在非洲建設科技小院的?
張福鎖:大約在2019年的時候,科技小院的模式已經在我們國家推廣開了,也受到了不少常年在非洲進行援助的國際組織關注。對我們來說,隨著科技小院的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也成了「科技小院」的追求,最重要的是,響應我們國家一帶一路、中非合作的號召,我們也想要讓中國經驗在更廣闊的世界中實踐。所以,2019年的時候,我們啟動了「中非科技小院」項目。

新京報:在非洲的科技小院,是中國的師生去建設的嗎?
張福鎖:當時的情況,我們去非洲建設科技小院,其實是比較難的。最初,我們採取的是人才培養模式,招非洲的學生到中國學習一年,然後再回到非洲去做一年的科技小院,再回來畢業答辯。第一批招了三十多名學生,他們到了河北曲周的科技小院學習,我們設計了留學生跟當地的農民進行一對一的配對模式,一個農民帶著一到兩個留學生,進行技術學習和實踐,讓他們體會從種到收的全過程,來理解和掌握這些技術。這些留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學習不同的農業技術,比如說,有的非洲國家種穀子,但當地的穀子產量很低,留學生就學中國怎麼種穀子。他們學習之後,帶著經驗和知識回到非洲去,在非洲組織建立科技小院。最初的非洲科技小院建在馬拉維,就是來留學的馬拉維學生回去做的,建成以後,發現比在中國的影響力還大,當地的小農戶很喜歡。
讓產量翻倍,解決非洲糧食危機
新京報:非洲的科技小院效果如何?
張福鎖:在培養非洲學生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跟我們說,來中國之前經常從教科書上看到,中國用佔世界約9%的耕地養活全球約22%的人口。他們會好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到了中國,真實地感受到這個奇蹟每天都在發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而隨著他們學成後,回到家鄉,在家鄉建立科技小院,推廣來自中國的農業技術,也改變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模式。自2019年建成以來,中非科技小院先後招收了12個非洲國家90多名農學生,畢業的就有30多名,他們在非洲建成5個科技小院,帶動當地農作物產量翻倍。比如2023年11月,在馬拉維新建的3個科技小院,6名從中國學習回去的非洲學生入駐小院。面對嚴重乾旱等挑戰,他們指導科技小院的合作農戶,選擇耐乾旱的玉米品種,施用堆肥。2024年,3個科技小院的90個合作農戶種植的玉米豐收,平均產量達到每公頃8噸,比往年增長了3倍。
新京報:你認為在非洲建立科技小院,推廣中國小農現代化的經驗,有何收穫?
張福鎖:作為世界大國,也是農業大國,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經驗,正在為世界提供新的借鑒。尤其在非洲,意義非常重大,我們算了一筆簡單的賬,我國每年糧食產量超過1.3萬億斤。我們做好科技攻關,在此基礎上,讓產量再上一個台階,所增加的產量,差不多和非洲缺乏的糧食數量相當。而如果我們在非洲推廣中國的農業技術,就等於在幫助非洲解決當地糧食匱乏的問題,在當地產生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同時也是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力量,展現出世界大國的責任擔當。
未來的實踐,技術落地的新途徑
新京報:在非洲建設科技小院,和在中國有何不同?
張福鎖: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都是為農民尤其是小農戶服務。非洲有很多小農戶,很分散且每戶的耕地都比較少,大多依靠人力種植,這也跟中國以前的情況很像。所以中國的種植技術、經驗對他們也適用,根據當地的具體環境,稍加改進,就可以應用。當然也有不同,比如中國的科技小院,經過了多次升級,目前已經發展到3.0+階段,從為小農戶提供農業技術,到幫助脫貧攻堅,再到助力鄉村振興,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和合作社、農業企業等開始合作,影響範圍也變得更大,甚至實現了區域覆蓋,這和非洲還是有差別的,目前非洲的科技小院還主要在1.0階段,基本上都是服務於小農戶,但即便如此,對當地的農民來說,也已經有了很大的幫助。
新京報:科技小院在中國,不僅進行農業技術的推廣,也在生產模式、生活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有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是否考慮也在非洲推廣這些經驗?
張福鎖:我們確實有這樣的想法,比如在馬拉維,我們想做的,不僅是幫助他們運用新的農業技術,也計劃幫助他們重塑生活習慣,比如吃飯問題,不僅要有糧食吃,還要吃得營養、不浪費,我們也想幫助當地分析他們的整個食物結構、農業產業鏈等,看看在新技術支撐下,他們的農業發展如何進行長遠的規劃,這些事情我們在國內的實踐中已經有了經驗,在非洲還做得很少,但未來我們一定會做,從單一地幫助小農戶,到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提高農民收益等,讓更多的中國經驗,進入非洲,幫助當地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此外,科技小院的經驗,也得到了美洲、歐洲等地的認可,那裡也有許多農業工作者,希望能把科技小院的模式帶到當地,和當地的農業生產結合。我們也希望,未來能把中國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把中國的經驗,推廣到更多的地方。
新京報首席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