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e大爺和i大爺」的生活哲學

來源:北京網民說

王誌祥(左)和範開建(右)在蓮花池公園里表演口琴王誌祥(左)和範開建(右)在蓮花池公園里表演口琴

作家川端康成有句話:「什麼時候,你能與一個老人待一個下午,饒有興趣地聽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說明你已經成熟。」

我覺得這是在說我。如今,我也能在手機里瞅一個老頭瞅半天,看他們貧嘴、下棋或翻些老家什。一開始我以為年歲漸長,趣味變古怪了,沒想到竟是成熟的標誌,心裡寬慰了不少。

01

最近,我的短影片關注清單里,多了兩個北京大爺。在豐台蓮花池公園,他們已經吹了十多年口琴,偶然被人拍上網,結果火了。他們不僅吹得好,人設還有趣,一個話嘮,一個悶葫蘆,卻默契得像兩口子。

話嘮大爺叫王誌祥,悶葫蘆大爺叫範開建,網民借用當下時尚的人格分析,叫他們「e大爺和i大爺組合」。各地網民帶著傢伙(或隔空)來切磋圍觀,有手風琴、架子鼓、鋼琴,吉他和西班牙響板,一位法國大媽甚至不遠千里來現場求合奏。

這國際範兒,如一股清流,在光怪陸離的流量世界里殺出一條新路。有網民評論道:「這才是春晚該有的節目。」很快就被網民點讚至置頂。

如今要誇人,得用新詞,例如多才多藝,要說斜杠、寶藏之類才入時。兩位北京大爺也確實硬核,收藏了300多把口琴,會1000多首曲子,現場隨便點,從不掉鏈子。今年6月,他們還火上了央視。

這對寶藏大爺,在度過平靜的大半生後,終於一吹天下知。不過,他們也要學習適應一個陌生的新世界。不少網民趕來直播,張嘴就是網絡語言:「今天又來公園盤大爺了。」王大爺聽聞,一臉警覺:「等會兒,你要盤問我什麼?」

這些梗常常把我樂得不行——這硬剛範兒,確實很北京大爺。

這句話,南方人可能只聽出一個意思,就是字面上的年長,北方人卻深知其內涵——是爺,更是「爺」。

02

北京人愛稱「爺」。以前皇城根兒下,三教九流,冠蓋雲集,大小有些來頭,多恭維臉面總是好的,連平頭百姓也互稱「爺」,耍嘴皮子的叫「侃爺」,二道販子叫「倒爺」,蹬三輪兒的叫「板爺」,有錢人叫「款爺」,連赤膊上陣的也美名曰「膀爺」。

所以,「北京大爺」這一稱謂,實則有兩個「爺」,一是外在歲數,二是內裡腔調。首個意識到兩者在現代的衝突並將其寫成作品的,卻是一位南方人。

三十年前,廣東編劇中傑英寫下話劇《北京大爺》,紅極一時,與《茶館》《駱駝祥子》一起位列北京人藝八大經典。講的是商品經濟潮起之初,一個滿族家庭各懷心思爭奪老宅的故事。

作品之所以好,於時代,切中新舊衝突的時弊,於傳統,讓「爺文化」中的正反元素直面交鋒。故事主角、四合院主人德仁貴大爺是把硬骨頭,拒絕商人的利誘,堅決不賣祖宅,是重義者、守望者,此乃真大爺。

雖說編劇對北京大爺有褒有貶,有讚有彈,但懶散、守舊、愛擺譜的標籤在那個時代更惹人反思。這種刻板印象,後來又被葛優等京派演員帶到電影里,延展成新式「爺文化」。

《北京大爺》熱演時,兩位口琴大爺還是大小夥兒。如今,他們也邁入大爺之列,但不同的是,他們屬於建國初的嬰兒潮一代,上過山,下過鄉,當過知青。王大爺的口琴是上世紀60年代父母買的,年輕時還吹過長號,玩過琵琶和小提琴,退休後還組建了自己的樂隊。

這樣的斜杠大爺,是新生代「大爺」。他們和逗鳥的初代大爺已大不一樣,不僅有鮮明的人生態度,還在與互聯網和年青人的交融中,讓「爺」的內涵發生變化。

03

自明清起,北京就有兩多:士大夫多和文化精英多。如今,水漲船高,奇人也跟著多。到小區打球,可能遇到前國家隊教練;中學同桌幫你把脈,發現他祖上出過禦醫。很多人的不可思議,在這裏可能只是尋常小事。

一次,我赴京出差,夜遊北海公園。岸邊連廊,一群老頭老太太在唱歌,觀眾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那晚,我像聽了一場殿堂級的露天歌劇,那音準,那共鳴,那表情,就像從金色大廳里飄出來,一沾耳,腿就不聽使喚了。

我聽到散場,意猶未盡,問旁邊大爺:「今天什麼日子呀,有這演出。」大爺蒲扇一甩:「嗐,您要愛聽就常來,他們天天唱。」再打聽,原來是一群大歌舞團的退休幹部,來打發打發時間。我歎了口氣,想想老家街頭的卡拿OK,有些事啊,真沒處說理……

多年後,借短影片之力,兩個口琴大爺廣為人知。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本質上和那晚我在北海公園的感受是一樣的。他們的感染力,不僅來自技藝,還有言行、個性乃至生活哲學。

「e大爺」王誌祥因為話多,話題也最多。每次出場,他都擔當主持,還滿嘴「棒冰棒棒棒」打節奏指揮全場,弄得大兩歲的範大爺像小弟似的。但他並不討人嫌,那不由分說的認真勁兒,那如入無人之境的忘我之態,正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真正打動我的是王大爺的一段話,他認為生活是由很多柱子托舉起來的。柱子越多越堅固,人生就越不容易坍塌。「口琴是我自己的柱子。我也覺得每個人應該儘可能給自己多紮下一些柱子,當某一根柱子被抽走的時候,我們的生活還能正常維持,甚至通過我們的投入,讓其他的柱子慢慢變粗,生活才能更加穩固和充實。」

活得真通透!在我看來,老哥倆十七年如一日,在無人問津的日子裡,仔仔細細打磨那1000多首曲子,這件事本身就非常「爺們兒」。他們的背後,都是滿滿的生活底氣,還有這片土地孕育出的大氣。

 王誌祥指揮全場的口琴愛好者們共同合奏 王誌祥指揮全場的口琴愛好者們共同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