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看「南水」潤民十年間 | 20年前枯竭斷流,如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劉漢澤 餘寬宏 張燦 河北日報記者 徐華

【採訪地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地 河北省保定市

【受水情況】

十年來,「南水」累計向保定供水超44億立方米,其中生產生活用水約18億立方米,生態補水約26億立方米,受益人口逾420餘萬人。

「我2000年到水庫工作的時候,說是管水,但水庫一點水也沒有,1998年前後就乾涸了。」9月23日,保定市瀑河水庫管理處副主任唐小福站在壩上感慨,在這兒幹了快20年,直到這幾年,才終於管上了水!

唐小福說的「這幾年」,是指2018年「南水」通過生態補水「救活」瀑河水庫之後。

在瀑河水庫乾枯的20年前,昔日保定城區水源地一畝泉便已斷湧。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保定成為「南水」進入京津的分水咽喉。「南水」北上千里後在此兵分兩路:一路經西黑山分水口流向北京,一路進入天津。

2015年1月起,保定大部分城鄉生活和工業用水逐步被置換為「南水」,並在此後通過安格莊水庫和「南水」共同對瀑河水庫實施生態補水。

「南水」來,滿盤活。生態補水當年,瀑河水庫碧波重現。隨著水源置換,一畝泉複湧成為可能,一畝泉村的鄉親們也將於明年吃上「南水」。

瀑河水庫不再無水可管

瀑河水庫是白洋澱上遊「九河」之一,也是「南水」為白洋澱生態補水的重要「過水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水庫滲漏導致岩溶地面塌陷,瀑河庫區出現多處地陷,陷坑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嚴重滲漏加之乾旱少雨,又進一步加劇了庫水的銳減。

1998年前後,瀑河水庫徹底枯竭。這一枯,就是20年。

在2014年5月5日的一張衛星圖上,我們甚至無法識別出瀑河水庫的確切位置——乾枯了十幾年的庫底,滿目黃沙,已成陸地,彷彿從來不曾有水駐足。

「只有在夏季汛期的時候,水庫才有水流過。」唐小福說,水庫越干,越怕來水。大壩常年沒有承受水壓,滲漏、裂縫這些潛在病灶很難被發現。

他說,庫底長滿了2米多高的荒草,把觀測水位的水尺都埋住了,每年都要下去砍草。

2017年,雄安新區成立,保定成為京津和雄安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為服務新區建設,枯竭多年的瀑河水庫決定重新修整蓄水。

同年底,安格莊水庫與瀑河水庫實施兩庫連通。唐小福回憶,安格莊的水走了近20天才到瀑河水庫。

「離瀑河水庫一里地有個大沙坑,水庫沙層最深的地方達90多米,由於滲漏,光那一個沙坑就灌了將近7天!」唐小福說。

白洋澱上遊「九河」之一的瀑河水庫,在「南水」生態補水後碧波重現。(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白洋澱上遊「九河」之一的瀑河水庫,在「南水」生態補水後碧波重現。(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2018年4月,清澈的「南水」從10公裡外的易縣瀑河退水閘直奔瀑河水庫而來。通水那天,十里八鄉的村民追著水跑出幾里遠,有的在河邊高興地扭起了秧歌。

瀑河水庫,活了!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也通過瀑河水庫,首次向下遊白洋澱實施生態補水。

截至目前,「南水」已累計向瀑河水庫補水5.18億立方米,成為白洋澱的重要補水源。瀑河庫區的地下水位隨著生態補水,上漲了8.86米。

湖光山色間,瀑河水庫周邊修起了悅山湖景區和保定精品太行步道,新鄉、賈莊、解村等多個環湖村吃上了生態旅遊飯。《徐水縣新誌》中,「徐水八景」中的「清溪印月」「閘岸觀魚」和「長虹夕照」,重現瀑河。

一畝泉水有望年內複湧

保定有句老口號:「先有一畝泉,後有保定府」。

一畝泉河沿岸,曾經是老保定口中的西郊。上世紀50年代,因地下泉水資源極為豐沛,保定鈔票紙廠、化纖廠、熱電廠、第一棉紡織廠等國營西郊八大廠紛紛在下遊駐紮建廠,一畝泉也成為保定城區的水源地。

82歲的一畝泉村村民呂殿文,指著眼前一處泉眼枯竭的旱塘說,當時這一片幾乎遍地泉眼,整個泉眼帶上的大泉眼有26個、小泉眼不計其數。

「冬天哪兒冒熱氣哪兒就是泉眼,泉水汩汩往外冒,有的能噴到膝蓋那麼高,村里還種過大片蓮藕和水稻。」呂殿文說。

1965年,潤澤古城700多年的一畝泉河,第一次出現斷流,敲響了保定缺水的警鍾。在呂殿文的記憶中,1976年以後,村里的泉眼就不再冒水了。1983年開始,村里不再種植水稻。

一畝泉村今年有望迎來泉眼複湧。(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一畝泉村今年有望迎來泉眼複湧。(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燦 攝)

到上世紀80年代,一畝泉的地下水年開採量仍高達近7000萬噸,十年用水量近7億噸。這口「母親泉」的平均水位,以每年2米的速度斷層式下降。

保定市水利局副局長周振鋒介紹,為保障城市飲水安全,同時減少一畝泉地下水開採量,從2000年起,西大洋水庫被確定為保定的新水源地,為城市供水。

2015年1月27日,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高昌口提閘放水,開始為保定市區提供生產生活用水。

「過去60多年間,從一畝泉到西大洋水庫、再到吃上南水北調水,保定三易‘城市水缸’。」周振鋒說,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置換為「南水」以後,西大洋水庫就能更多用於生態補水和農業灌溉用水。近年來,西大洋和王快水庫每年通過入滲池,向一畝泉補水約2000萬立方米。

通過保定地下水監測井數據顯示,一畝泉地下水位正以每年近1.5米的幅度回升,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水面到地表面的距離)已從2005年的44米,回升至現在5米多,近20年回升了39米。

「預計年內,一畝泉有望再度複湧。」一畝泉村黨支部書記呂紅星介紹,2022年一畝泉生態修復項目啟動後,一畝泉濕地景觀、湧水工程、河道新建、綠色公園等一系列工程,正緊鑼密鼓展開。隨著農村水源置換供水工程的推進,全新的「南水」供水管網已鋪到村里。明年,全村600多名村民將全面告別地下水,吃上清甜的「南水」。

站在村頭,年逾八旬的呂殿文老人,又哼起兒時的歌謠:「一畝泉,老河頭,曲溜拐彎往南流……」

詳見10月11日湖北日報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