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男子虐打親生子引爭議,「管教」孩子應遵循怎樣的尺度?

近日,一則虐打兩裸體男童的影片引發網民關注。10月10日,重慶市江津區公安局發佈警情通報稱,事發於10月7日淩晨,江津區某小區,兩男孩因淘氣被父親抽打,孩子母親將打孩子影片發至小區業主群。目前,公安機關已依法立案,男孩父親已被採取刑事強製措施。

警情通報。 圖源:重慶市江津區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情通報。 圖源:重慶市江津區公安局官方微博

這一事件喚起了公眾對「管教」孩子尺度的探討。對此,一位青少年法律援助律師稱,當家庭暴力行為的危害程度達到一定標準時,施暴人可能涉嫌虐待罪、故意傷害罪等,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此外,精神科醫生提醒,遭遇家庭暴力的兒童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需要及時、專業的心理干預和疏導。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應選擇更科學、平和的教育方式。

兩男孩遭父親虐打致多處損傷

引發關注的影片中,男子用一根藍色繩索狀工具抽打一名哭泣的男童,男童渾身佈滿條狀傷痕,一旁沙發上趴著另一名有明顯傷痕的裸體男童。屋內環境雜亂,打人的男子說:「趴好……全方位的管教到位這就是。」

由於畫面殘忍,引發了大量網民的擔心和猜測。10月10日,江津區公安局發佈警情通報稱,打人者為兩男孩生父。10月6日淩晨0時許,兩男孩在小區車康尼,邊走邊用黑色畫筆在三輛汽車引擎蓋上劃線。當天21時許,車主將監控影片發業主群裡,要求家長嚴加管教。10月7日淩晨1時許,男孩父親陳某用家中插線板電線對兩男孩進行抽打,男孩母親王某將打孩子影片發至業主群,表示已嚴厲教育孩子,向車主道歉。

目前,兩男孩經送醫檢查,臀部、小腿雙側及背部軟組織損傷。江津區委區政府已安排街道、婦聯、教育等部門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和善後工作。

10日,事發地街道辦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男孩目前與母親一同生活,其他情況不方便透露。江津區委相關部門拒絕透露案件調查進展及被打男孩目前情況。

律師:「過度管教」孩子可能涉嫌犯罪

結合影片和通報內容,打人者抽打男孩目的為「管教」。在一些父母的認知中,「管教」孩子是父母的義務,但律師提醒,以家庭暴力的方式「過度管教」孩子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律師白慶坤告訴新京報記者,當家庭暴力行為的危害程度達到一定標準時,可能涉嫌虐待罪、故意傷害罪等,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根據我國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構成虐待罪。「但是如果當事人主觀上具有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故意,持凶器實施暴力,暴力手段殘忍,暴力程度較強,直接或者立即造成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則應當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白慶坤提醒,未成年人如果遇到家庭暴力,首先應及時報警,由警方、社區或街道出面,暫時阻斷雙方接觸和監護。其次,父母行為侵害合法權益的,未成年子女可以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虐打男童影片在網絡流傳後,因無法確認事發地,網民向多地網警報警求助,最終多地警方聯合排查,才確認了事發地為重慶。白慶坤介紹,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發現不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情形,都有權勸阻、製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控告。國家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臨其他危險情形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關部門報告。有關部門接到涉及未成年人的檢舉、控告或者報告,應當依法及時受理、處置,並以適當方式將處理結果告知相關單位和人員。

此外,白慶坤提醒,廣大網民不應轉發、傳播相關影片,否則不僅涉嫌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還可能會給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精神科醫生:受害兒童需心理干預

當前,不少網民關心被打男孩的心理狀況。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郭曉雲表示,在遭遇家庭暴力後,受害兒童有可能會產生心理創傷,可能會對父母產生恐懼,感到不安和焦慮,遭受羞辱或暴力的經歷還可能導致孩子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降低,對親密關係產生懷疑,難以信任他人,甚至情緒調節困難,導致長期的情緒問題。有的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發展出攻擊性或其他不當行為。

「這時候需要及時提供心理干預和疏導。」郭曉雲介紹,干預分為五步:第一,傾聽與支持,給予孩子傾訴的機會,認真傾聽他們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到理解和支持;第二,專業幫助,考慮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兒童心理專家的幫助,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第三,建立安全感,營造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幫助孩子恢復對父母的信任;第四,情緒表達,教導孩子健康地表達情緒,使用藝術、遊戲等方式幫助他們表達內心感受;第五,重建自尊,通過積極的鼓勵和支持,幫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和自尊。

比起暴力和羞辱,教育孩子也有更科學的方式。

郭曉雲建議,家長可以通過閱讀育兒書籍或參加育兒課程來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孩子犯錯時,家長應使用平和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在溝通中明確家庭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行為,什麼是不可接受的。家長要注重表揚孩子的積極行為,而不是僅僅關注消極行為。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面對突發事件,家長應以身作則,展示健康的情緒管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新京報記者 劉思維

編輯 彭衝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