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油為水」清潔劑引老人購買,記者調查:產品檢測報告存疑

近期,來自北京、甘肅、福建、湖南、廣東等多個省份的消費者或其家屬,在微信群內分享與一款產品有關的維權經歷。每個人涉及的金額從一千元到近萬元不等,卻普遍有一個感受——「想要找到承擔責任的主體咋就這麼難?」

他們的維權來自一款名為「博洛淨」的全效家居清潔劑。今年4月以來,不時有推銷者在上述地區入戶銷售這款清潔劑。

產品瓶身顯示,這款清潔劑由南京芸沐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芸沐錦公司」)生產,宣稱「化油為水」「全效清潔」,既可以清潔灶台、瓷磚、油漆牆面、皮革製品,又可以清潔微波爐、烤箱和廚具。

老人大量購買清潔劑,涉及全國多個省份

「北京,4000元,年齡84,患老年癡呆;廈門,1000元,年齡71;廣州,9000元,年齡55;北京,4990 元,68歲,患阿爾茨海默病……」

近日,北京的周女士向新京報記者提供了一份群內接龍信息,統計了該清潔劑購買者所在地區、消費金額、年齡及特殊身體狀況。統計信息顯示,消費金額總計已有近10萬元,購買者多為老年人,部分還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等病症。

通過部分消費者講述,記者瞭解到,這些入戶推銷使用同一模式:推銷者先噓寒問暖拉近與居民的距離,之後表示公司有回饋活動,免費為居民清潔廚房油煙機,展示了清潔劑的去油去汙效果後,便開始以「極其優惠」的價格向居民銷售。

「推銷員還會打開網店,給家裡的老人看網上價格,好讓他們相信入戶銷售的價格遠低於市場價。」一位消費者家屬稱。

周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姥姥年事已高,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今年5月24日,老人在家花費3992元現金購買了60瓶清潔劑,推銷者沒有開具收據和發票。另一位北京的消費者家屬稱,推銷者引導老人開通「快捷綁定」功能支付。

對於「博洛淨」全效清潔劑的效果,記者獲得的反饋是「有較大異味、嗆鼻子」「對陳舊油汙沒有特別好的效果」。

上述消費者購買的「博洛淨」清潔劑價格多在70元左右,每瓶500毫升。記者在多家電商平台搜索發現,有部分店舖在銷售這款產品,顯示價格均為每瓶100多元,但幾乎沒有銷量,不同店舖的頁面均使用了同樣的幾張宣傳照,且沒有詳情介紹。

記者查詢同類型的主流品牌清潔劑發現,同樣容量的國產品牌多在每瓶10元左右,進口品牌則在每瓶20元上下。

某電商平台上,該清潔劑銷售頁面截圖。某電商平台上,該清潔劑銷售頁面截圖。

找不到經銷商退貨,消費者陷維權困境

「即便商品沒有問題,消費者也有享受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權利,何況清潔劑價格過高,且存在誇大宣傳、誘導消費的情況,為什麼想退款退貨這麼難?」周女士道出維權面臨的難點。

經過多個渠道維權後,他們發現找不到真正的經銷商。不管是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向公安機關報案,還是撥打12345熱線。輾轉到最後,消費者得知「誰賣的產品找誰」。

由於入戶銷售多屬「一面之緣」,消費者很難再找到推銷者。部分消費者嘗試聯繫生產廠家所在地南京的市場監管部門。在市場監管部門的協助下,周女士對接上了芸沐錦公司一名姓郭的負責人。

在周女士提供的通話錄音中,該負責人聲明「不屬於產品質量問題,東西不是我賣給你的,我們只是批發,不承擔不必要的責任」。隨後該負責人稱,鑒於市場監管部門找到他們,他們可以幫忙協商。

經過協商,推銷者分兩次退還周女士3500元,並稱「後續別找我們麻煩了」。隨著維權的消費者陸續增多,協商解決的方法不再見效。生產廠家堅稱與自己無關,但手上沒有票據的消費者又找不到經銷商。

對此,記者10月9日聯繫了南京市浦口區市場監管局。該局工作人員表示,行政執法機關執法需要證據,廠家稱與經銷商沒有關係,「把責任撇得清清的」。想要退貨退款,要麼找發票的開票主體,要麼找經銷商,「廠家願不願意給你退貨退款,要看它的社會責任。」

當天,記者還聯繫了芸沐錦公司上述負責人。她稱「你買了誰的產品肯定有銷售方式,還有付款記錄,不行就去報警。」

讓周女士和其他消費者困惑的是,不管是哪個部門詢問,生產廠家和推銷者都不願意說出真正的經銷商。

產品沒問題?專家依據包裝指出四大問題

芸沐錦公司負責人多次強調「產品沒有問題」。根據消費者提供的產品包裝,記者聯繫了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副教授車思瑩,發現包裝上顯示的功效、成分表等存在多處問題。

產品包裝上的宣傳語包括「化油為水」「抑菌率99%」「能在物體表面形成抗氧化保護層」等,車思瑩表示,從成分表看,「博洛淨」清潔劑無法實現化油為水。

「博洛淨」全效家居清潔劑。受訪者供圖「博洛淨」全效家居清潔劑。受訪者供圖

「油要變成水,必然要發生分解,破壞它的化學鍵,一般在強酸、強堿、加熱或生物酶解條件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再進一步完全分解才能得到水和二氧化碳。看這款清潔劑的成分表,應該是酸性溶液。它的總酸度是個弱酸型,達不到強酸型。強酸、強堿的話,腐蝕性就變強了,肯定會傷手,所以這是個悖論。」車思瑩解釋,這款清潔劑採取的應該是表面活性劑的方法,把油汙拉進水中,從而達到去除效果,並非通過分解途徑去除油汙。

「博洛淨」清潔劑包裝顯示,主要成分有去離子水、進口表面活性劑、滲透劑、溶劑、檸檬酸、果味精華。車思瑩告訴記者,「博洛淨」清潔劑成分表的用詞不準確,應該是不懂化學的。

「‘溶劑’是個統稱,很明顯就是第一個成分去離子水,重覆了;‘進口表面活性劑’一般不會加‘進口’兩個字,進口是指來源,不是成分名稱,表面活性劑也是一類物質的統稱,具體的話可以有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而且表面活性劑大概率也是成分表中的‘滲透劑’。」車思瑩解釋。

她指出,「博洛淨」清潔劑的成分表很奇怪,它不是具體的配料成分名稱,而是統稱。「就像我問你中午吃了什麼?你回答吃了食物。」

針對「抑菌率99%」的宣傳語,車思瑩表示,在成分表中沒有看到常見的殺菌成分。「有些表面活性劑有殺菌功能,但主要用來去除油汙,一般不會專門用來殺菌。常用的殺菌成分,如過氧化氫、高錳酸鉀、乙醇、碘,便宜好用的成分在它的成分表中沒看到。所以,99%的抑菌率是存疑的。」車思瑩解釋。

此外,按照配方成分,該清潔劑也無法實現「形成抗氧化保護層」。車思瑩解釋,形成抗氧化保護層一般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加入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C、多酚類,配方中無此類成分;二是在表面塗覆一層緻密材料,達到隔絕空氣的作用,該清潔劑也不能起到這樣的塗覆作用。

車思瑩表示,從產品包裝信息來看,「博洛淨」全效家居清潔劑「就是一瓶普通的去汙劑」。

有權威檢測報告?知情人士稱檢測公司早已停業

不只是產品宣稱的功效和成分存在問題,隨著記者調查深入,上述芸沐錦公司負責人所稱的「第三方權威機構出具的產品檢測報告」,同樣存在問題。

在與消費者和記者對話中,該負責人一直聲明兩點:產品沒有問題,有產品檢測報告為證;廠家與經銷商沒有關係,廠家只是把貨批發給他們。

記者獲取的由推銷者提供的產品檢測報告顯示,由芸沐錦公司委託檢驗,檢測機構系北京英準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準檢測公司」)。

清潔劑檢測報告截圖。清潔劑檢測報告截圖。

在看了檢測報告後,車思瑩指出,檢測報告中總酸度的常用單位應該是「mg/L」或「g/L」,通常不會用百分比作為衡量。

此外,報告顯示,檢測所依據標準為GB/T 21241-2007。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台)顯示,該標準系衛生潔具清洗劑的推薦性國家標準,但已於2023年7月1日廢止,由新的標準代替。而報告上的檢驗日期為2024年4月6日。

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台顯示GB/T 21241-2007已廢止。

記者還發現,檢測報告上有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標識。隨後記者致電CNAS,工作人員介紹,有CNAS標識代表檢測機構獲得CNAS的認可,但並不是只有獲得CNAS的認可才能開展檢測業務。

根據該工作人員指導,記者在CNAS官網獲認可機構中並沒有查詢到英準檢測公司。在官網「暫停註銷撤銷公告」中記者查詢到,英準檢測公司已於2021年7月21日自願申請註銷全部認可範圍。

CNAS官網顯示英準檢測公司已自願申請註銷全部認可範圍。

對於註銷後還在檢測報告中使用CNAS標識的情況,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向CNAS相關部門投訴舉報。

帶著一系列疑問,記者嘗試聯繫英準檢測公司,但沒有查詢到公開的聯繫方式。檢測報告和英準檢測公司網站顯示,該公司位於北京市通州區。10月9日,記者專門前去該地探訪。在這棟涵蓋配送站、汽修店、棋牌室等多種業態的四層樓房裡,記者沒有找到英準檢測公司。一名熟悉樓棟情況的男士稱,英準檢測公司早就不在了。

記者在中國球證文書網搜索「北京英準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共檢索到 8 篇文書,多為買賣合約糾紛中由英準檢測公司提供檢測服務。在一起羽絨服買賣合約糾紛中,銷售方提供的英準檢測公司所出具報告顯示,含絨量95%。經法院委託重新檢測,含絨量為3.3%。最終,法院未採納英準檢測公司的檢測結果。

在一份租賃合約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中,記者發現,英準檢測公司作為被告方被租賃一方追討房租及違約金。英準檢測公司在法庭辯論時稱,「我方因經營不善面臨公司倒閉,於2021年7月7日將全部辦公用品及器械賣給了廢品回收公司並準備於當日裝卸搬走。」

案件所涉租賃地址正是英準檢測公司檢測報告和公司網站上顯示的地址,且該公司稱於2021年7月7日出售器械準備搬走,也與其申請註銷CNAS許可的時間相符。

多個企業信息查詢平台顯示,英準檢測公司在2018年變更前系北京西遊記商貿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銷售食品、新鮮水果蔬菜、日用雜貨、服裝鞋帽等,變更後經營範圍增加了技術服務、技術檢測、技術諮詢。

平台顯示,英準檢測公司處於開業狀態。但其2023年度報告載明,該公司社保繳納人數為0,公司繳費情況「企業選擇不公示」。

種種跡象指向英準檢測公司存在問題。記者輾轉聯繫到一位英準檢測公司所在地某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記者說出「英準」後,該工作人員便提醒「報告基本上都是假的,公司早就不做了」。

工作人員表示,英準檢測公司原來是做紡織檢測的,據其瞭解並不做清潔劑檢測。「我們前一陣聯繫到這個公司,就剩一人了,為什麼留著執照沒註銷?是因為打官司,這公司還有外債的問題。」該工作人員稱。

生產廠家稱檢測機構沒問題,通過快遞送檢樣品

記者獲取的情況均表明,由英準檢測公司在今年4月出具的檢測報告可能存在問題。在與芸沐錦公司負責人對話中,她稱檢測機構沒問題,「可以證明交給了業務員,他(她)給我們的報告」。

記者在詢問檢測報告一事時,該負責人表示不是很確定,需要看一眼。隨後,她告訴記者檢測公司有兩家,一個是芸沐錦公司送檢的湖南一家檢測公司,另一個是芸沐錦公司的委託生產廠家送檢的英準檢測公司。

但是,落款為英準檢測公司的檢測報告顯示,是由芸沐錦公司委託檢驗的,這與該負責人的說法並不一致。

記者詢問,芸沐錦公司委託生產清潔劑的廠家是哪家、在哪裡,該負責人直言「那是我的加工廠,我為什麼要跟你說?」

根據產品質量法,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包括「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因此,在委託其他廠家生產商品的情況下,商品包裝上應當明確標明受委託生產廠家的名稱和地址,以確保消費者能夠清晰瞭解產品的生產來源。

對於產品檢測流程,該負責人表示,從產品裡面抽出來樣品,通過快遞給檢測公司直接寄過去,對方15至20個工作日出具檢測報告。記者諮詢專業人士獲知,由送檢方快遞送檢的方式並不規範。

「英準檢測公司早就停業了,這份報告確定是英準真實出具的嗎?」在記者追問後,上述負責人稱,檢測報告如果有問題,說明是它的工作人員給了假報告。

在記者繼續追問時,對方又稱,已經換了檢測機構,「我現在可以不回答你」,並反問「你怎麼有我的電話」「你是在找我公司的茬」,說完就掛斷電話。

律師:若有虛假宣傳可向廠家追責,檢測報告造假涉及刑事犯罪

針對消費者維權過程中面臨的難點,以及產品包裝、檢測報告可能存在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消費領域的專業律師。

·找不到經銷商,能向廠家追責嗎?

芸沐錦公司負責人堅稱產品沒問題、與經銷商無關。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找不到經銷商可以向芸沐錦公司追責嗎?

北京市鑫諾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第十一屆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畢曉旬告訴記者,不能聽芸沐錦單方主張,需要市監部門開展調查,如生產廠家與經銷商簽訂的合約、票據流水、結算方式等,確認它們之間的關係。如果追根溯源確認真正的銷售主體是廠家的話,消費者就可以向廠家追責。

畢曉旬強調,上述情況只適用於沒有產品質量問題的情形。

·若產品包裝存在虛假宣傳,廠家是否擔責?

就清潔劑瓶身上宣稱的功效,若經專業鑒定確認不能實現,則屬虛假宣傳,構成法律上的消費欺詐。「消費領域欺詐主要是指,生產經營者採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方式,告知虛假情況,使消費者陷入錯誤認知,然後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購買產品。」畢曉旬解釋,這種情況廠家、經銷商就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也就是說,如果確認產品包裝存在虛假宣傳,消費者可以直接向廠家追責。

對於消費欺詐下形成的買賣,消費者要撤銷已形成的買賣合約,則需要向法院提起訴訟,可以請求「假一罰三」的懲罰性賠償。「如果這種消費欺詐比較普遍,經消費者投訴,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也有權要求廠家退賠,但這種退賠不是建立在撤銷合約的層面上,相當於更簡單高效處理問題,節省消費者訴訟成本。」畢曉旬告訴記者。

·若產品檢測報告造假,是否涉及刑事犯罪?

「如果芸沐錦公司提供的產品檢測報告確認造假,問題就比較嚴重了。」畢曉旬表示,這將涉及刑事犯罪。

如果確實系英準檢測公司出具的檢測報告,且造假屬實,首先要確認該公司有沒有相應的檢測資質。若有資質,而檢測報告有問題,檢測機構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若沒有資質,不能從事相關的檢測業務,而檢測報告造假,就涉及偽造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屬於刑事犯罪。

如果是廠家偽造檢測報告,雖然涉及的檢測公司是民營企業,不屬於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犯罪,但同樣涉及偽造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也屬刑事犯罪。同時,還可能涉及偽造私刻印章的問題。

·與推銷者簽訂的不再追責協議有效嗎?

維權過程中,部分消費者聯繫到推銷者並退款,但推銷者要求籤署協議,讓消費者承諾之後「不再找麻煩」。這份協議有效嗎?

畢曉旬表示,法律上並不反對這樣的協議,主要看是否平等自願。但這份協議僅就退款達成一致,消費者和推銷者即使簽署了這樣的協議,也不影響後續基於消費欺詐追責。

此外,基於同類的消費糾紛,消費者可以提起集體訴訟,以減輕訴累。提起訴訟時,可以將英準檢測公司列為第三人,便於查明檢測報告問題。

畢曉旬告訴記者,對於消費者蒐集的廠家涉嫌欺詐的線索,經投訴舉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該依職權查實,並在法定時限內反饋。如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沒有履行法定職責,消費者可以提起行政複議或行政訴訟。

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