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糧收穫已過半 看各地良種良法保豐收
農業農村部消息: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秋糧收穫高峰期,連續6天日收面積超過3000萬畝。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10日,全國秋糧已收穫54.8%,進度同比快1.7個百分點。
秋糧佔全年糧食產量的75%左右,是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的關鍵。今年秋糧面積繼續增加,財政支持、科技護航、金融助力,各地良種良技良法保豐收。
黑龍江: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全覆蓋
東北地區秋糧面積佔全國秋糧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眼下,黑龍江省已秋收近一億畝。今年,黑龍江篩選適合全省不同積溫帶的主導品種135個,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全覆蓋。富裕縣種糧大戶王友寶今年換上了高產耐鹽堿大豆新品種「黑農531」,收穫下來的大豆經過專家測產,每畝達488斤。
江西:重點推廣小型農機具 讓山區耕地變容易
眼下,江西1400多萬畝中稻正在集中收割。今年江西重點推廣小型農機具,讓山區面積狹小、分散且坡度較大的耕地也變得容易耕作。在井岡山,當地今年新購置的320多台小農機,讓14.6萬畝糧食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
河北:大面積推廣密植+水肥精準調控等增產措施
河北省6200多萬畝秋糧已進入收穫高峰,其中大部分作物是玉米。今年河北大面積推廣密植+水肥精準調控等增產措施,5215萬畝玉米平均畝密度增加129株,加上秋糧生長期間光溫水資源充足,今年河北有望是秋糧產量增幅最大的一年。
山東、山西:集成技術助力玉米提單產
為大面積提升單產,山東在全省佈局建設了6個單產提升引領區,共安排2.95億元資金,重點推廣玉米單產提升5項打包技術,預計項目區增產幅度達到10%以上。
聚焦旱作地區提單產,山西省今年在9個市27個縣重點推廣有機旱作集成技術。在翼城縣里砦村的示範田里,用上了集成技術的玉米,每穗籽粒數增加10粒左右。
吉林:推廣多種農業技術措施增產量
目前吉林省9000多萬畝秋糧正在收穫。作為單產提升的重要舉措,吉林省將地力提升投入資金佔比由原來的5%提高到20%以上,優先安排建設對糧食增產有實際作用的項目。
眼下,吉林省榆樹市457.92萬畝玉米和90萬畝水稻正在採收。為了確保糧食產量,榆樹市積極推廣多種農業技術措施,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通過飛防作業防治水稻稻瘟病,實施秋糧「一噴多促」及農區鼠害綠色防控等。同時,統籌推進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玉米免耕播種機、高架植保機、深鬆機、植保無人機等新型現代農業裝備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良法良機的有效結合,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
江蘇:防災減災救災做足準備
江蘇省4470萬畝秋糧豐收在望,大面積收穫即將展開。今年江蘇首次預下達糧食穩產保供和生產應急救災備用資金6億元,支持各地統籌用於糧油作物病蟲防控和農業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目前江蘇準備了13.5萬台履帶式收割機、3.5萬台烘乾機,為應對不利天氣影響做足了準備。
河南:推廣適宜機收的芝麻新品種
在河南項城,12萬畝芝麻迎來大面積收穫。長期以來,芝麻成熟後一碰就落,全靠人工收穫,是芝麻種植面積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今年河南省農科院在當地推廣適宜機收的芝麻新品種,在此基礎上,還與當地農機合作社一起改進芝麻收割機的割台,實現了規模化採收。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芝麻研究中心副主任苗紅梅介紹:在實現抗落粒宜機收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改良品種,重點是降低株高、提高單產,增產幅度20%以上,提高農戶們的種植積極性。
湖北:大豆新品種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在湖北省公安縣埠河鎮,1.2萬畝連片種植的大豆新品種「中豆57」,配套了高產栽培技術,在歷經2個月的高溫考驗後喜獲豐收。經專家實收測產,畝產達276.1公斤,比當地大豆品種產量高出近一倍,創造了南方地區大豆萬畝方高產典型。
湖北省大冶市36萬畝中稻陸續成熟,將於10月中旬前全部收割完畢。今年當地「跨村聯建」高標準農田,實現「散田」變「整田」,畝均產量突破1100斤。
湖南:專用收割機讓稻稈壓損降低至21%
在湖南省祁陽市,頭茬再生稻迎來收穫。當地農業部門幫助農戶選用了履帶更窄、機身更輕的再生稻專用收割機,可以讓稻稈壓損由以前的45%降低至21%,確保再生稻在11月份順利進行二次收割。
當前全國大部天氣晴好,各地正在統籌調度機具,加快秋糧收穫。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農情信息處處長朱娟介紹:一方面全國糧食麵積穩中有增,特別是高產作物玉米面積增加。另一方面,組織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廣高產品種,提高播種質量,增加種植密度,從各地實打實收情況看,今年秋糧有望再獲豐收。
秋糧收穫正當時,秋糧收購也陸續展開。我國秋糧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和大豆,分佈在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遊和西南地區的13個糧食主產省份。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羅守全介紹:預計今年主產區秋糧旺季收購量在2億噸左右,與上年總體持平。將針對不同品種市場供求形勢分品種施策,做好糧食收儲調控工作,增強市場信心,引導各類企業積極入市收購,全力保障農民售糧順暢、糧食市場運行平穩。(記者/海報設計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