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頻遭壁壘,中國新能源正在巧妙突圍

9月14日,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旗下的商務微新聞消息,美國時間9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對華301關稅最終措施發佈公告,宣佈將提高部分中國商品的301關稅。

9月2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加征關稅「靴子落地」,美國正式對中國產地的光伏電池和組件加征50%的301關稅。此外,新增的多晶矽與單晶矽片的關稅,也將於2025年1月1日開始實施。

9月10日,加拿大政府宣佈,就對電池和電池部件、半導體、太陽能產品和關鍵礦物等領域的中國產品潛在加征新關稅開啟為期30天的意見徵詢,利益相關方可在10月10日前就潛在措施提供反饋意見。

10月4日,歐盟成員國代表投票通過歐盟委員會提交的歐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終裁草案,擬對原產於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最終反補貼稅。

不止「新三樣」,被稱為出口「第四樣」的電解槽近日也頻遭夾擊。9月27日,為了遏製中國電解槽,歐盟修改氫能拍賣規則,提出從中國採購的電解槽堆(包括表面處理、電池單元生產和電池堆組裝)不超過25%(以MWe計)。

圖/IC圖/IC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事實上,早在2012年、2015年,美國就兩次對中國光伏發起雙反調查。中國生產的晶矽電池、組件(無論是否用別國生產電池),以及別國利用中國晶矽電池生產的組件,均被列入製裁範圍,面臨高額的懲罰性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不同企業通過複審,具體稅率不同。

多國紛紛效仿,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類似的貿易保護措施。例如,2014年12月,加拿大啟動了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這些貿易壁壘無疑給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帶來了挑戰。

多國就中國電池、光伏產品等加征關稅,或是頻繁提出我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其實是對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恐懼。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就拿光伏舉例,中國光伏產業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配套環境和供應鏈體系,成為全球光伏領導者。這改變了原來的光伏供應鏈格局,中國光伏如今各生產環節產量在全球市場份額均超過80%。中國提供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太陽能發電能力,風電裝機容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

9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文稱,當前美國一方面高築保護主義院牆,採取多重貿易限制手段,層層加碼設置光伏關稅壁壘;另一方面通過《通脹削減法》和《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等法案,實施排他性、歧視性的產業政策,向其本土光伏產業提供大規模涉嫌違反多邊規則的補貼,嚴重扭曲全球光伏產業鏈供應鏈的市場化運行,破壞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國新能源正在巧妙突圍

面對貿易壁壘的左右夾擊,國內出口企業一直在嘗試突圍。

圖/IC圖/IC

在製造端,部分新能源企業在海外設廠來繞開貿易壁壘,實現生產能力的「出海」。例如,鋰電池企業在歐洲、美洲等地佈局產能。寧德時代在匈牙利東區城市德普利森建設電池廠,規劃產量100GWh,投資金額約500億元人民幣;比亞迪在巴西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生產基地,並計劃在匈牙利建立電池組裝廠。

就光伏行業來說,為規避301關稅影響,我國光伏企業賽前分析性佈局東南亞產能,已陸續實現了矽片-電池-組件一體化產能佈局,並打通了繞道東南亞出口美國的綠色通道。

據報告,東南亞地區已擁有59.8GW光伏電池產能和90.6GW光伏組件產能,佔全球9%-10%。中國企業在該地區的電池、組件產能均超過50GW,矽片產能達到26GW。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頭部企業在東南亞配置有生產基地,形成了海外一體化產能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另外,本土化經營也是方式之一。在海外市場進行本土化經營,包括產品、服務、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供應鏈等方面的本土化,以提升境外主體市場競爭力。

圖/IC圖/IC

還是拿光伏舉例,中國光伏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產能佈局越來越多元化,不再局限於單一市場,而是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並更好地服務全球市場。

就拿美國的「雙反」調查來說,中國頭部光伏廠商近年來正在加速推進美國本土建廠計劃以規避「雙反」政策。具體到一些企業的動作,例如:隆基綠能與美國清潔能源開發商Invenergy合作,在俄亥俄州建設年產能為5吉瓦的組件廠;晶科能源在佛羅里達州投資新建年產1吉瓦太陽能組件生產線,並追加投資進行擴產;天合光能宣佈投資超2億美元在美國建造年產能5吉瓦的太陽能光伏製造廠;阿特斯在得克薩斯州梅斯基特建立5吉瓦太陽能光伏組件廠。

同時,一體化龍頭公司們將美國的產能佈局,逐漸從組件向電池環節延伸,而這樣的產能佈局延伸有望幫助龍頭廠商們持續兌現高盈利;還有一些聰明的企業瞄準中東等有利市場環境和高潛市場需求,獲取正選優勢,使得即使在存在貿易壁壘的情況下,產品仍然具有市場吸引力。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白華兵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