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重陽》:25位名家筆下的「重陽故事」

《印象重陽:文學大家談中國傳統節日》新書發佈會與會者合照。貴州人民出版社供圖《印象重陽:文學大家談中國傳統節日》新書發佈會與會者合照。貴州人民出版社供圖

繼《印象春節》《印象中秋》之後,由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浩主編的「印象」系列第三部作品《印象重陽》,10月11日即九九重陽節的當天上午,在北京貴州大廈舉行新書發佈暨研討會。

新書揭幕儀式。貴州人民出版社供圖新書揭幕儀式。貴州人民出版社供圖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傳統節日是重要的載體和獨特的標識,重陽作為傳統節日之一,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印象重陽:文學大家談中國傳統節日》一書,收錄了何平、海男、張執浩、尹學芸、呂新、劉大先、郭文斌、沈念、陳正選、胡學文、馬金蓮、陳倉等25位文學名家的25篇作品。他們充分挖掘「重陽」這一傳統節日的價值內涵,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向讀者展現了不同的重陽理解、人生理解,以及文學理解。書中,你可以透過「重陽糕」「茱萸」「菊花」等意象領略重陽民俗文化的無限魅力,也可以讀到「父親」與「重陽」的情感羈絆,還可以讀到融化在歲月中的友情積澱。本書借助作家之眼,進一步觀察和體味,讓根植於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融入我們的血液中,讓舊有節日在新的文化中有新的增添。

王干、祖葉、郭豔、梁彬、劉瓊、楊慶祥、王國平、李浩等評論家、作家在研討會上發言。貴州人民出版社供圖王干、祖葉、郭豔、梁彬、劉瓊、楊慶祥、王國平、李浩等評論家、作家在研討會上發言。貴州人民出版社供圖

研討會上,作家、評論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干認為,《印象重陽》是為數不多的書寫重陽的作品,且書中有90%的作品均為新作,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文學大家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使命感。書中不僅有散文,還有小說,文學體裁的豐富,說明重陽本身的內涵豐富,它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而是包含有文化記憶和深層文化心理的文化。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祖葉提到了在北京過重陽節的習俗,即把菊花的枝葉貼在門窗上,寓意著解除凶穢,以昭吉祥。她認為,《印象重陽》這本書是浪漫的,它以重陽節為契機,書寫了很多美好的東西,從作品中透露出來的對節日的感情,也能夠得出我們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浪漫的民族的結論。

文學評論家,魯迅文學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員郭豔表示,書中,作家們以美文的形式將中國人的情感、倫理和審美加以闡發,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傳統之間進行對接,重新從節日的儀式層面向現代生活中注入深入靈魂的文化密碼,在回溯中展現文化自信。另外,本書中還有作家重新闡釋並建構了有關重陽節缺失的東西,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如有關傳統節日如何創新、如何推陳出新等問題。

批評家、《新華文摘》文藝作品主編梁彬認為,這本書中所收錄的文章內容很豐富。作家筆下,儘管重陽節的活動儀式不多,且各地習俗有差異,然而重陽節從開始慶豐收、祭天活動,演變成後來的登高賞秋,再變成與尊老敬老寓意相結合的老人節,從中可以看出重陽節不只是有文化的繼承和傳承,還有文化的變遷。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表示,作家的寫作其實是對記憶的一種打撈,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之所以我們對重陽還有一種連續性的記憶,很大程度上源於古往今來一些詩人、作家的文字。因此,《印象重陽》一書的出版,其實也是對這種記憶的一個抓取,也是一個延續,通過文字,將文明加以延續。從這個程度上來說,「印象」系列圖書的策劃創意,無論從開闊性還是從深度上來講,都是值得借鑒的。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認為,整個中國文化的秩序,其實是圍繞一個世俗生活和倫理關係來建構秩序的。春節、端午、中秋、重陽,這些大的節日是時間的典型代表和最具有儀式感的表達。古往今來,無論是貴族君王還是普通民眾,都是從這個節日的儀式和生活裡面來獲得一種共同感和共同的身份意識,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

《光明日報》文學評論版主編王國平談道,《印象重陽》一書,對落實中央文明辦「我們的節日」活動有著重要意義,名家大家們把節日文化放在歷史脈絡中,放在地域文化中,放在日常生活中,同題作文,高手過招,為讀者展現了具有思念性、情感性、故事性的內容,有大的氛圍,也有小的意象,將節日的內力發散出來。

《印象重陽》封面。貴州人民出版社供圖《印象重陽》封面。貴州人民出版社供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纓

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