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上演半舞台版《波姬與貝絲》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10月12-13日,作為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演出,由北京國際音樂節與開普敦歌劇院、拿督黃紀達基金會聯合製作的半舞台版《波姬與貝絲》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來自開普敦歌劇院的主創、主演團隊,與開普敦合唱團的數十名藝術家從南非不遠萬里,與北京的觀眾見面。本次演出特邀上海交響樂團聯袂進行。

半舞台版《波姬與貝絲》劇照。 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半舞台版《波姬與貝絲》劇照。 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

格什溫的歌劇《波姬與貝絲》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美國作品之一。原著為海禾特知名小說《波姬》,作曲家佐治·格什溫被這部作品所吸引,改編創作出了歌劇《波姬與貝絲》,他的弟弟埃拉·格什溫則負責了這部作品大部分的唱詞。

這部作品的敘事並不複雜,男女主人公都是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的底層非洲裔美國人,一個有著身體殘疾,一個因身世備受冷眼,兩個苦難的人因為一場糾紛相遇,並愛上了對方。然而,他們的愛情剛開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難,男主波姬又因為失手傷人被逮捕,留下貝絲緊張慌亂。等到真相大白波姬被釋放出獄的時候,貝絲卻已經跟隨他人遠走高飛,尋找自己更想要的生活。波姬不願接受,心緒依然被貝絲牽動著,他決定去往貝絲所在的地方,再為愛情做一次努力。身邊的鄰友們也為他送上了祝福。

《波姬與貝絲》以非洲裔美國人社區的真實生活為背景,講述了底層人民在貧困與信仰之間的艱難掙扎,並描繪了一個觸動人心的愛情故事。近一百多年來,《波姬與貝絲》被改編成了不同的版本,成為文化交流的象徵在世界各地上演。

此次全新製作的半舞台版本,導演充分利用了舞台道具和燈光特效,將大家帶回了上世紀20年代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鯰魚街。逼真的道具,恰如其分地服務著演員們的表演。變換的燈光,告訴觀眾們誰是這場戲的主角,完美地協助著故事的講述。而樂隊,也成為了表演中的一部分,不同聲部跟劇情發生了互動,也跟演員有了交流。

正因為是半舞台版本,對演員的表演也是更大的挑戰。演員必須完全沉浸其中,用自己的魅力將觀眾們帶入到演出中。來自南非開普敦歌劇院的演員們,充分發揮了嗓音、舞蹈、聲樂技巧、表演魅力的優勢,無論是否在聚光燈下,他們都不遺餘力,為大家獻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演出。變換的光影、豐富的舞台設計、音樂與舞蹈的創意交融,都讓本次半舞台版本的藝術性得以突出,讓觀眾們更能夠感受到作品里傳遞出的深刻主題。

半舞台版《波姬與貝絲》劇照。 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 半舞台版《波姬與貝絲》劇照。 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

二十七年來,北京國際音樂節致力於將國際水準的歌劇帶到中國舞台,並不斷引領中國歌劇演出的發展。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選擇重回經典,與南非開普敦歌劇院、拿督黃紀達基金會聯合製作了半舞台版《波姬與貝絲》。南非開普敦歌劇院是南非最大的專職表演藝術機構,也是非洲大陸上唯一一家持續活躍的歌劇機構,致力於保護南非歌劇文化遺產,並將南非藝術帶向全世界。

拿督黃紀達基金會由黃鈴玳爵士夫人於2007年創立,與北京國際音樂節有著15年的深厚合作情誼,雙方一直致力於搭建中國與世界藝術交流的橋樑,推動了一系列在文化藝術方面的開創性合作,合作項目包括;聯合製作2010年亨德爾歌劇《塞魅麗》、2012年本傑明·布里頓的《諾亞的洪水》,以及支持2013年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與北京國際音樂節聯合製作辛度華拿的《帕西法爾》,同時製作了《辛度華拿訪談錄》系列專題片。2016年基金會支持了由羅伯特·卡臣執導的《仲夏夜之夢》,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與艾克斯普羅旺斯音樂節的聯合製作。

為配合《波姬與貝絲》的中國首演,演出期間北京國際音樂節還與拿督黃紀達基金會、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共同推出《非凡現實主義》——聚焦中非文化關係的當代非洲影像攝影展作品精選,通過展出多位攝影師在非洲拍攝的人文景象,帶領觀眾走進非洲,多角度展現非洲的風土人情和人文魅力。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