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面臨哪些挑戰?這場研討會集中探討

10月12日,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北京市平穀區人民法院共同主辦的2024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農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法官共同指出,農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保護工作面臨更複雜的局面,需要各方協同,做好理論研究、審判實踐,共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研討會現場。平穀法院供圖研討會現場。平穀法院供圖

最高法法官:植物新品種權案件類型多元,技術事實查明難度變大

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是種子和耕地。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法官雷豔珍介紹,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自2019年設立以來,集中審理全國範圍內的涉種業技術類知識產權上訴案件,保護水平有了很大提升。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植物新品種權案件180件,同比增長16.1%。其中,85%以上屬於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民事案件,品種權人的勝訴率超過90%。

2019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量逐年上升,案件類型以民事案件為主,案件來源地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蘇、安徽、甘肅、山東等製種大省,涉及的作物類型以主要農作物品種為主,還包含蔬菜、水果、花卉品種。

隨著審理案件類型的多元化,技術事實的查明難度也在變大。「傳統案件的技術事實查明主要涉及品種特徵、特性的同一性認定,現在出現了很多涉及品種親子關係的查明。」雷豔珍指出,法院在審理實踐中通常會使用分子標記法來做鑒定或檢測,這就涉及行業標準,但是一些品種缺少相關的行業標準。

傳統的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生產、繁殖、銷售或者委託製種、受託製種,雷豔珍表示,最近的一些案件呈現出侵權行為更加隱蔽的特點。如實際控制人設立一家公司,操縱公司去實施侵權行為,這給審理帶來了一定難度。

農業專家:農業科技創新呈融合發展態勢,知識產權代理服務水平需提高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指出,從審判實踐來看,種子是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部分。

此外,他表示,我國現在高度重視傳感器的發展,從國家層面作出戰略佈局,將推動這一產業快速發展。傳感器器件雖小,但產業和產值大,且涉及多類型的知識產權問題。「我認為,未來包括傳感器在內的智能化裝備,以及轉基因、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將給司法帶來挑戰。」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副局長張熠認為,農業領域知識產權形式多樣、數量眾多,管理難度大。我國在專利保護的質量和國外佈局水平方面還有待提升。與農業科技「走出去」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具有專業性強、監測週期長、跨領域、跨部門等特點,解決難度將非常大。

此外,農業科技創新逐步從傳統農業技術向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方向發展。張熠指出,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代理服務行業的服務水平並不能滿足這方面的創新需要。其中,專利代理人對技術的理解不足、對發明核心要點和專利佈局的把握不到位。

北京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王桂芳指出,從整體來看,我國農業產品的地理標誌登記制度尚未完善、農業生物遺傳資源權屬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和轉化能力不強,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司法保護是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最後一道屏障,我們要深入研究農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實施問題,促進法學理論研究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實務工作融合交流,特別要與社會各界廣泛建立聯繫,圍繞知識產權在農業創新中的應用、保護、管理展開深層次交流,構建農業領域全方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王桂芳提出。

會上,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桑治魚水發佈10件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典型案例,涉及植物新品種、專利、商標、技術秘密、軟件著作權等,對於明晰球證標準、彰顯保護力度具有積極意義。據介紹,自2014年11月成立以來,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共受理農業領域知識產權案件3500餘件。

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

編輯 張磊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