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攜五部大戲赴滬駐演,亮相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10月14日至11月9日,北京人藝赴滬駐演,在近一個月的時間,以五部大戲亮相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這是北京人藝時隔十餘年又一次大規模赴上海交流演出,不僅有《茶館》《嘩變》《日出》《杜甫》《正紅旗下》五部作品先後登場,還同時開展研討會、藝術交流、專題展覽、聯合黨建等十餘項活動。作為北京人藝赴滬演出的首部劇目,10月14日,話劇《茶館》率先登上音歌劇院的舞台,開啟本屆藝術節戲劇版塊。

北京人藝上海駐演發佈會現場嘉賓合照。攝影:李春光

此次北京人藝上海駐演不僅將為上海觀眾帶來高水平的話劇演出,還將通過深度交流,促進京、滬兩地話劇藝術的相互對話、融合互鑒、長足發展。在13日舉行的發佈會現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介紹了此次演出情況,並向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潘敏頒發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參演紀念牌。馮遠征表示,北京人藝去上海演出是有傳承的,1988年人藝到上海曾經引起巨大轟動。文化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有著特殊意義。「此次劇目安排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在的承接,更有未來的展望。《茶館》《嘩變》曾經在1988年由上一代演員,在上海演出,此次是第二代演員的演出,是我們對1988年的一次呼應。《日出》是北京人藝的新生代的力量,希望通過演出展現給全國觀眾。《杜甫》代表了北京人藝歷史劇的創新樣貌,《正紅旗下》則是北京人藝在70週年之後,重新啟幕的新京味兒戲。這五個劇目的選擇,代表著當下我們這一代呈現經典的態度。」

話劇《茶館》演員代表分享了來上海演出的體會。攝影:李春光

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藝術節中心總裁李明表示,這是一次全方位、多角度、高能級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衷心祝願北京人藝在上海的駐演取得圓滿成功。

發佈會現場,《茶館》複排藝術指導、秦仲義扮演者楊立新,攜劇中王利發扮演者演員梁冠華、常四爺扮演者濮存昕、唐鐵嘴扮演者吳剛、康順子扮演者龔麗君、小丁寶扮演者嶽秀清等演員代表分享了來上海演出的體會。梁冠華希望「盡我們最大的努力讓上海的觀眾喜歡我們的演出」;濮存昕表示,「上海國際藝術節和上海觀眾對我們的厚愛,讓我們北京人藝在傳承創新的路上能夠加加油充充電,一定不辜負觀眾,完成五部戲最高質量的演出」;吳剛表示,1988年跟隨北京人藝來上海演出至今已過去了30餘年,「希望不辜負上海觀眾對我們的期待,一定繼續努力」;龔麗君表示,「我們這次來上海演出,是一份大禮,禮重,情誼更濃。希望上海觀眾能夠喜歡我們的戲,共享戲劇盛宴」;嶽秀清表示,「88年來上海的時候我們都是青年演員,希望這次再赴上海能和上次一樣,引起更大的轟動」;最後,作為《茶館》複排藝術指導的楊立新著重點出了本次《茶館》演出的意義——「《茶館》是我們壓箱底的保留經典劇目,這次演出也是一次檢驗,希望我們能夠遞上一份合格的試卷」。

此次在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亮相的五部大戲,分別為北京人藝的「鎮院之寶」《茶館》,從1958年老舍的《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開始,這部作品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上演了六十餘年,「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東方舞台上的奇蹟」,這些評價足以證明《茶館》在話劇界的地位。《嘩變》是北京人藝外國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話劇姓話」的代表作品,被認為是話劇舞台的教科書與試金石。此次上演的《日出》是2021年由馮遠征導演的全新版本。全新的舞台探索、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為這部誕生於八十多年前的經典賦予了新的生命。《杜甫》是北京人藝近年來創排的歷史劇目,以古典唯美的審美意境,詩化的敘事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收穫觀眾認可。《正紅旗下》改編自老舍同名半自傳體小說,這部老舍遺作經由李龍雲編劇,從老舍的第一視角來講述故事,將自己出生前後,清王朝沒落黃昏中的北京城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舞台上。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向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潘敏頒發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參演紀念牌。攝影:李春光

除了五部作品,豐富多樣的交流活動也同期開展。演出期間,北京人藝專題展覽將在上音歌劇院展出;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將赴複旦大學、上海戲劇學院開展藝術講座;《嘩變》「五虎」馮遠征、吳剛、王剛、高冬平、丁誌誠將走進上海戲劇學院,與師生們開展交流座談;濮存昕將在上音歌劇院與觀眾們進行交流互動;人藝還將與上海當地相關單位開展聯合黨建。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台前幕後的展示,體現北京人藝「戲比天大」的創作精神,讓觀眾在看戲之餘更全面地瞭解北京人藝。在演出尾聲,還將舉辦此行的重磅活動——「在藝術節,遇見‘京’彩人藝——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海駐演主題研討會」,屆時將邀請京滬兩地話劇界人士,共同研討總結兩地話劇界在藝術生產、人才建設、理論研究、展示傳播等方面的成果和經驗,探討新時代話劇的狀態與前景、機遇與挑戰,探尋如何進一步加強兩地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更好地推動新時代話劇高質量發展。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