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風景與人情,日本女生為上海小店作畫百餘幅 | 老外講故事·中華文化圈粉記⑥

瀧瀨百繪

(日本)

平面設計師

「‘囍方’上海嗎?我超‘囍方’(喜歡)上海!」國慶假期結束,瀧瀨百繪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新作,是她為富民路上的小店「囍方」畫的水彩畫,配文是一句俏皮的諧音梗。在滬生活超15年,這個東京女生早已成了「半個上海人」,不光對中式幽默駕輕就熟,更用畫筆畫下了百餘間上海小店。

時間倒回1993年,還在東京讀中學的百繪班級里轉來了一名來自上海的學生,兩個年齡相仿的少女很快熟絡起來,聽著對方娓娓而談上海的美食美景,百繪心中不禁湧起無限嚮往和好奇:上海究竟是什麼樣子?次年,她飛到上海旅遊,從此,與魔都結下不解之緣——大學時,百繪走進上海師範大學當了一年交換生,2003年起,她開始在上海東京兩地居住。邊學習、邊工作、邊生活,是百繪的常態。如今,她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讀書,一如既往地喜歡中華文化。

小店裡的風景與人情

初識百繪的人或許會誤以為她是在上海長大的,這不僅是因為有同為亞洲人相近的容貌,也得益於她能如數家珍地和你分享一些不起眼的寶藏小店。

兜馬路、逛小店、用畫筆記錄城市的日常風景,是百繪閑暇時最大的愛好。動筆的原因很隨意,也許是為食物好吃,也許是為店舖好看,又也許只為當時週遭的氛圍很好,總之,是想留住「一見鍾情、一期一會的心情」。百繪,是日文名ももえ的中文翻譯。不知不覺間,她真的和自己的名字達成了某種默契——畫了百餘幅上海小店的水彩畫。

新作「囍方」來自富民路上的一次偶遇。這間中式古著小店把頗有年代感的碎布頭拚貼在牆面上,喜氣洋洋的別緻設計一下子擊中了百繪的心,她掏出手機摁下快門,回到家中即刻把數字影像轉繪到紙上。

百繪的畫筆偏愛後街小店。寧波路上的「大眼包子」,是她做上一份工作時常常光顧的早餐店,店舖不大,開在一棟帶著時間痕跡的磚石樓底層,不遠處就是高樓林立、遊人如織的南京東路,但她更愛拐個彎走到市井氣濃鬱的寧波路上,買兩個熱氣騰騰的包子。百繪說:「這家店不是什麼‘網紅’,但包子好吃又實惠,老闆也很親切,這樣與市民生活緊密聯繫的店舖在我看來很有魅力。」

時間流轉,喜愛的小店或許會搬離或者閉店,每當這時,百繪總是既遺憾又慶幸——儘管不能再光顧,但自己的畫冊卻把曾經美好的時光保留了下來。沿著延慶路一路向南,有一家開了近40年的家庭式麵館。「有空隨意來吃麵」,一句樸素的邀請被印在店舖燈箱上,在這兒,十幾塊錢就能舒舒服服吃碗本幫澆頭面。2023年,延慶路部分地塊徵收,小店也隨之謝幕。雖然沒法兒再和老闆娘親切地打招呼,吃碗夏日裡最愛的麻醬拌冷面,但翻著畫冊,就好像又重溫了那份撫慰人心的家常味道。

值得回味的不光是畫中的城市風景,更有畫外的暖暖人情。陝西南路上一家賣老式鉋冰和糖炒栗子的夫妻老婆店頗受食客喜愛,在百繪的畫中,這份街頭好味道也被保留了下來。她將畫作收錄製作進台曆中,並送給了店主夫婦。離開時,她的手裡多了一袋香甜軟糯的炒栗子,是新朋友回贈的禮物。

城市街頭的時間痕跡與創新活力

在百繪看來,上海是一座新舊交融的國際化大都市。既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又不乏充滿歷史氣息的街道和樸素的里弄小店。在創作時,她的目光常常被帶著時間痕跡的紅磚樓、支起遮陽傘的臨街水果店、吃起來清甜冰涼的老上海鉋冰等吸引,這些生趣盎然的市井風情為大都市生活增添幾分親切、鬆弛。

散步和繪畫對百繪而言,就像一場城市尋寶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了上海第一家Manner咖啡店,是南陽路上一家開在居民區里的、僅有兩平方米的窗口小店;「解鎖」了《愛情神話》取景地,延慶路上古樸溫馨的大福雜貨店;眼看著南蘇州路上昔日的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第五倉庫,搖身一變成了復古工業風的日咖夜酒店……

「上海真是一座充滿奇蹟的城市,和我30年前第一次來的時候已經大不一樣了。」百繪說,上海的數字化走在世界的前列,帶上手機就能出門,路邊的共享單車也能隨取隨用。古老的洋房得到妥善的修復,新潮時尚的打卡點也層出不窮,多元的商業文化在這裏交織融合。她可以方便地去各大購物中心購物,又或是閑逛街頭小店,也十分享受在小菜場里像個本地人一樣討價還價,「這是在東京沒有的體驗,這樣包容開放的國際化大都市,真的很有魅力。」

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百繪與魔都建立起深切的羈絆,她用日漫少女般的口吻講起在上海街頭散步的心情:「每走一步,我的腳下好像就會冒出一顆粉色的愛心。」不久前,百繪結束了一場個人畫展和慈善義賣,她把自己的水彩畫做成台曆、馬克杯、明信片、文件夾等一系利雲創產品,出售給喜歡的顧客,所籌得的資金則捐給希望小學的孩子們。生活在魔都,行走在路上,她打算繼續用畫筆記錄身邊的日常風景、海派煙火。

新民晚報

記者:陸佳慧 董怡虹

影片:孔明哲 蕭君瑋

攝影:蕭君瑋

海報:蔣玉濤

翻譯:郭弈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