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擾電話越來越多,你的隱私越賣越便宜

比爾·蓋茨,這位曾經的世界首富和科技界的標誌性人物,曾經預言互聯網將深刻地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然而,他可能沒有預見到,在2020年7月15日,互聯網會以一種諷刺的方式「回報」他——他的Twitter(如今該應用改名為「X」)賬戶被盜用,不法分子利用這個平台發佈了一條詐騙信息,誘導他的粉絲進行金錢轉賬。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回報社會,現在,機會來了。如果你願意向我的數字錢包轉賬,我將在半小時內以雙倍的金額返還給你。這個特別的活動僅限前30分鐘參與!」

這種老套的話術像極了「我是秦始皇,其實我一直活著,目前需要你的幫助,轉賬就送兵馬俑」,但當段子照入現實,又以社會名人的社交帳號發出,還是會讓不少吃瓜群眾深信不疑,「畢竟暴富的機會就在眼前,這可比買彩票方便多了。」

這次網絡攻擊的波及面極為廣泛,Twitter平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安全危機,眾多知名人士和政界人士的社交媒體賬戶同時都遭到了黑客攻擊。包括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以及前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有蘋果、Uber等大型科技公司。

一旦與「便利的」互聯網產生某種程度的鏈接,人們的個人信息也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讓渡」,即便人們可能並不知情。

比起被動式的信息泄露,那些主動索要人們信息的手法,看上去倒是十分「坦白」。

這種「讓渡」以各種形式、文法複雜的「協議」悄然進行,或者,乾脆就是直白地索要——去餐廳吃個飯需要掃碼各種五花八門的小程序,並用手機號註冊,付款時再強製讓你註冊、登錄另一種小程序;停車收費或進入小區可能還會需要你刷個臉;甚至,你可能只是瀏覽了某款小額貸APP,不出5分鐘,各種五湖四海的IP電話開始無差別轟炸你。

我們的隱私成了透明玻璃,一觸即破。

手機開始震動,鈴聲此起彼伏,無數隻手在同時撥動你的號碼。電話那頭,有的聲音溫暖熱情,有的就是純粹走個流程,有人說,AI機器人的聲音更加標準化,它們不帶感情,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覆著同樣的話術,推銷貸款。

在社交媒體上,你發現許多年青人也在抱怨同樣的問題。他們分享著自己的經歷,表達著對這種無孔不入的推銷電話的厭惡。這些帖子下,落石激盪起無奈的共鳴。

「為什麼現在的貸款電話越來越多了?」

貸款電話快把年青人炸懵了

2024年1月,北京商報記者桑治亦桐曾撰寫過一篇關於貸款亂象深度調查的文章,引發行業內部的轟動。

桑治記者長期聚焦財經領域的報導,其中,報導話題主要聚焦在金融財經方面。他曾憑《狂飆的黃金時代》登上影響力周榜的第1名。

桑治記者當時以貸款中介的身份對多家「信息服務商」進行暗訪,一位服務商對他表示,他們為多家貸款中介提供服務,並支持選擇不同省份的號碼進行撥號。另一位服務商聲稱,他們能夠幫助貸款中介高效篩選出有意向的客戶,並確保客戶主動聯繫中介。

這些生意處於法律的邊緣地帶,因此各類信息服務商的報價各不相同。以一萬條電話機主信息為例,報價通常在800至1500元之間。當被桑治記者問及如何獲取如此龐大的客戶信息時,這些服務商卻都避而不談。

除了電話營銷,貸款中介還通過精心偽裝的短信進行推銷。在調查中,多位信息服務商提到,相較於電話,短信方式更加精準。有服務商表示,發短信的報價與打電話相似,通常建議正選短信以快速確定意向客戶。發送短信的最低門檻是2.5萬條,報價1600元,且可以指定發送區域。

進而對這個報價進行查詢,目前在簡書上,有人爆出某雲平台短信群發平台收費價格,最便宜僅需0.002元一條。「短信套餐包優惠價格表1元500條、33元1000條、160元2000條短信、1600元5萬條、6400元20萬條短信、16000元50萬條。」可見量大價優,而向桑治記者報價的那位信息服務商明顯價高,看上去也是中間商,想從中間撈上一筆,利潤達到了50%以上。

圖片來自簡書博主 @阿騰雲圖片來自簡書博主 @阿騰雲

調查顯示,對於那些剛開始涉足貸款中介行業的人,甚至有信息服務商會提供短信發送模板。這些模板大多冠以銀行的名義,並標註著貸款金額、低利息等誘人信息。例如,短信內容可能會是:「尊敬的客戶,銀行政策放寬,特批您一筆資金,請及時回覆,查利率回1,速辦回2,拒收請回覆R。」

圖源小紅書用戶@嘰里咕嚕圖源小紅書用戶@嘰里咕嚕

金融消費者在收到這類短信後,如果沒有借款意向,可能不會回覆或回覆R;而一旦回覆了其他數字,貸款中介就能迅速鎖定意向客戶,然後進行進一步的溝通。一位信息服務商表示,這些短信內容大致相同,可以根據需要隨時編輯修改。

而對於「被鎖定」的用戶,人們接到的貸款電話話術通常是,「您好,我們是微信公眾號xx理財」,等人們放下戒心,才開始介紹自己的貸款產品,並引導進一步操作。

這種借助主流信息科技或社交媒體進行貸款活動的方式,目前已經形成縝密的閉環。

那麼,我們的信息又是如何被賣掉的呢?

比上網裸奔更可怕的是開房記錄大公開

在2018年8月,某個神秘的暗網論壇上,出現了一則令人震驚的帖子。有人公然宣稱要出售國內某知名酒店品牌旗下眾多酒店的海量數據。

而這些被竊取的數據內容可謂是無所不包,從用戶最初的註冊信息,到他們在酒店登記入住的每一個細節記錄,無一倖免地全部落入了不法分子之手。其中主要包含了三個部分:

詳細記錄了用戶的姓名、手機號、郵箱、身份證號以及登錄密碼等關鍵信息的註冊信息。這些數據足足有53G之大,粗略估算大約涉及1.23億條記錄。如此龐大數量的個人隱私信息,就這樣赤裸裸地暴露在黑暗之中,讓人不寒而慄。

其次是酒店入住登記的身份信息,其中包含了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生日以及內部ID號等敏感內容。這部分數據也達到了22.3G,涉及大約1.3億人的身份證信息。

最後是酒店開房記錄,更是詳細到令人咋舌。這裡面包括了內部ID號、同房間關聯號、姓名、卡號、手機號、郵箱、入住時間、離開時間、酒店ID號、房間號以及消費金額等豐富信息。這部分數據規模更是驚人,達到了66.2G,大約有2.4億條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暴露了個人的住宿隱私,甚至連消費習慣等信息也一併被泄露,其潛在的風險難以估量。

其中的每一條記錄都代表著一個真實的個體,他們的個人身份信息如同被隨意丟棄在公開市場上的商品,毫無尊嚴可言。

並且,發帖人在暗網上肆無忌憚地公開叫賣這些數據,將所有信息打包出售,通過加密貨幣交易,按照當時的價格換算,約等於35萬人民幣。

而這次事件泄露的源頭,則是該品牌酒店的某位程序員,誤將信息庫上傳到了某著名編程共享信息網站。

在房地產銷售領域有著豐富經驗的趙先生認為,酒店客戶信息的商業價值遠超一般估計。他指出:「在非法市場上,房產業主的電話號碼可以賣到每萬條2000元的價格,而這次疑似泄露的信息不僅包括電話號碼,還涵蓋了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等敏感數據,其潛在價值更為巨大。」

即便通過簡單的數據篩選,就能從大量信息中識別出消費能力較強、居住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客戶,這些高端客戶的數據在市場中非常搶手,「這並不存在什麼技術門檻」。此外,由於酒店掌握了客戶的開房記錄和家庭住址等私密信息,這些數據若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會被用於詐騙等非法活動。

「當下全球個人隱私已無秘密可言。」

「動輒需要上傳個人信息,去個景區還得是身份證加人臉掃瞄雙重驗證。」

是防不勝防還是嚴防嚴守?

如今的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卻遭遇了一個悖論:那些本應服務於我們的高科技和大數據,竟被某些人用作侵犯隱私和無休止騷擾的工具。

在2019年的3.15晚會中,揭露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現象:從非法蒐集個人信息,到使用自動化技術撥打騷擾電話,再到採用隱蔽手段規避監管,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地下產業鏈。在短短的十幾個月裡,一家企業就撥打了超過40億次的騷擾電話,平均每個國民至少接到過這家公司2.87次的騷擾電話。如果將所有這類企業的騷擾電話加起來,這個數字將更加令人震驚。

儘管在2018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聯合其他機構發起了針對騷擾電話的專項整治,旨在重點打擊商業推銷、惡意騷擾以及違法違規的騷擾電話,以期切斷其背後的利益鏈條,但騷擾電話的問題依然屢禁不止。一些企業為了規避監管,採用了所謂的「硬件透傳」技術,使得即使用戶投訴,監管部門也無法追蹤到實際的撥打者,而如今虛擬電話更是頻繁,保護了消費者的同時,似乎也「保護」了別有用心的人,讓追蹤變得難度更高。

舉例來說,市場上曾存在一種名為「探針盒子」的設備,其主要功能是蒐集附近用戶的手機號碼並撥打騷擾電話。它們不僅能收集用戶的手機號碼,甚至還能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包括用戶的大致年齡、性別、使用的手機設備、上網搜索的關鍵詞、常用的APP等。

圖源CSDN博主@rYu1nser圖源CSDN博主@rYu1nser

這些號碼很快就被轉手出售給了房地產、汽車、金融以及教育等行業的營銷中心,進而被用於開展令人厭煩的騷擾電話營銷活動。憑藉著先進的撥號機器人技術,營銷中心在一天之內便能夠輕鬆撥打出數以千計甚至上萬的電話。

在面對貸款電話轟炸時,我們可以採取一系列措施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隱私。如果你確實有貸款並逾期,當接到催收電話時,應該明確表達自己的還款意願,說明自己並非惡意欠款,而是遇到了暫時的資金困難,並嘗試與平台協商減免利息或延期還款。

如果是貸款銷售,可以利用手機自帶的攔截功能,或者下載第三方攔截軟件,如手機管家等,來屏蔽這些不受歡迎的來電。如果你是移動用戶,還可以申請「呼死你」防護業務,該業務專門用於攔截惡意呼叫,可以讓整個世界清淨。

甚至,一些年青人在接到標註為「騷擾電話」時,直接模仿AI的語氣語調,對方一聽就掛斷了。

同時,還可以在手機設置中取消網貸平台的通訊錄權限,以防止個人信息的泄露。一些有貸款經驗的機靈鬼,還推薦了最為關鍵的防護方法,「為了減少被催收的可能性,應該關閉社交平台的‘自動推薦給通訊錄好友’等權限。在申請網貸前,可以考慮清空通訊錄,使網貸平台無法獲取有效的聯繫人信息。誰知道找不到你,或者,只能找到你。」

但是,我們對於應用端的信息泄露沒有更好的防護方法,這是信息防護之殤。

克羅地亞的一位畫師曾創作一部動畫,早年的動畫甚至帶有預言性質,在被大數據算法充斥的世界里,人們早就變成了毫無隱私可言的「透明人」。所有的個人信息都處於一種完全透明的狀態,毫無遮蔽,泄露的前提,源自我們最初對於網絡的信任,但很明顯的一點是,我們都低估了人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聯電子廠Pro,作者:森賽,編輯:Benjamin,審校:大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