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無限可能

來源:北京網民說

最近,基礎科學都被AI撞了一下腰。盧保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獲獎人,出人意料的均為人工智能專家。這讓眾多網民驚呼「物理學不存在了」「化學也不存在了」。

其實,並非這兩個學科不存在了,而是AI日新月異的發展,正在持續向各領域滲透融合。我們正加速迎來一個AI環繞的新世界,原有的創新範式、組織模式、工作形態和生活方式等,都可能迎來全面的重構。

「AI 科學家」呼之慾出

數千年前,人類的研究主要依靠經驗去描述自然現象,從鑽木取火的發現、神農嚐百草,到兩小兒辯日的難題和天圓地方的認知,莫不如是。

直到近代科學起步,人們才開始使用數學、物理等模型開展科學研究,如17世紀的牛頓運動定律、19世紀的馬克斯韋電動力學方程等等。

隨著模擬仿真等技術的興起,建築設計、航空航天、汽車風洞、智慧交通、天氣預報等領域廣泛使用計算機模擬來輔助研究,但仿真畢竟不能完美複刻真實世界的千變萬化,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誤差。

在大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近年來創新的第四範式興起,「憑大數據說話,用大數據生成」,正在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這種研究特別適合複雜系統,能大幅提高研究效率,加速科學發現和創新。

也許不遠的將來,一個完全自主的AI科學家可能誕生,在材料、化學、物理、生物醫藥、能源等領域展現出驚人的潛力,幫助人類解決世界性難題,改善數十億人的生活,或許這位AI科學家有一天也會獲得盧保獎。

「為愛發電」的新工作

如果說利用AI開展科研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體驗,但各種大模型效率工具已經成為很多人工作的好幫手。

有了大模型,各種數據統計、圖表繪製和PPT製作都能夠簡單點擊幾步即可完成,各種文案、配圖也是手到擒來,未來的工作將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拚接和技能的重覆使用。

簡單重覆勞動的工作崗位,很多都將面臨職業替代風險。拉長到曆次技術革命看,技術的每次更迭都會在短期造成大量的摩擦性失業,從英國工業革命紡織工人搗毀機器的盧德運動、再到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經濟學家建議暫停技術進步,這種衝突從未停止過。

但每次技術革命中創造出的新就業,又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認知。最近人社部公佈的網絡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用戶增長運營師、雲網智能運維員、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等19個新職業,不僅在百年前是完全無法想像的,就在幾年前可能也不會預料到。

可以想像,未來的AI時代,會有更多新職業。諸如數據標註師、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等新技術相關的,以及類似美味品鑒師、藝術療愈師、寵物溝通師等興趣驅動的職業被創造出來。

在大模型加持下,未來的工作組織也可能發生變化。當前流行的「一人企業」,就可能成為重要趨勢。未來,一個人可以僱傭大量數字AI助手和智能機器人,這樣一個人就可以身兼產品經理、工程師、UI等多角色,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斜杠青年”。個人的創意可以借由大模型更快地實現POC(原型驗證),以更低的試錯成本去做更多的創新與創造。

「用AI發電」的新生活

利用AI「輕鬆工作」,可以幫我們省下來更多的時間,未來這些時間,不再需要我們去「卷」,而是可以「多點生活」。

未來,車不再僅僅是一個代步工具,還是一個娛樂休閑的空間,它可以是小影院、圖書館、咖啡廳、餐廳等各種生活設施。馬斯克預言:「當你在城市中行駛,或者說當汽車載你在城市中行駛時,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停車場和停車樓。那麼在一個自動駕駛的世界里,這些停車場就可以被改造成公園。我們正在將‘停車’從‘停車場’中移除。」

當我們回到家,未來AI也可能成為我們的家庭新成員。例如機器人Neo,最近住進了一位00後紀錄片導演Jason的公寓里,兩個人朝夕相伴了48小時。Neo不僅可以為Jason衝咖啡,還能把電水壺精準放回底座上。同時Neo還可以完成疊衣服、擦桌子這些基本家務勞動,甚至還能配合主人一起做飯。

還有最近的人居環境機器人小五,融合了四腿輪足復合設計、大面積觸覺皮膚、多指靈巧手以及安全人機物理交互等多項自研技術,不僅可以抱老人起床,還能推著老人的輪椅在養老院自如行走。

截至2023年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9697萬人,而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40.4萬個,養老床位823萬張。可以想像,養老服務機器人技術的成熟,將極大彌補未來養老需求缺口,讓每一個老人獲得更多的精心照料和溫馨陪伴。

擁抱AI定義的新姿勢

回顧每一次技術革命之路,無不伴隨著舊模式顛覆的陣痛、短期應用效果不達預期、社會疑慮情緒增加等帶來的挑戰,但人類的智慧、勇氣和協作,一次次點亮了前行之路。

不可否認,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也不會一帆風順。一方面是技術本身需要我們投入更多資源,深度解析技術機理,從根源上防範風險。另一方面,AI發展也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倫理、失業等風險。但目前來看,這些風險都在可控範圍內,給我們留有充分的應對時間。

有網民說:「其實 AI 只是一個工具,最為關鍵還是自己的想法或創意本身。」 面對 AI,短短一段時間,人們經歷了巨大轉變,從開始的不安質疑到如今的大膽運用,從對其興趣寥寥到積極接納新技術。在未來,AI還將有更多應用場景,為我們打工。畢竟,「科技焦慮」只是一種暫時的狀態,AI改變不是彗星撞地球,而是碰撞激髮式的共同演進。

(作者王強系騰訊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AI畫作:一片金色的麥田,梵高風格AI畫作:一片金色的麥田,梵高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