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複原 | 70年前,超強算力王、手繪大神齊聚武漢,為了……

10月15日

武漢長江大橋迎來67歲生日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盛況。

在它生日前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中鐵大橋局獲悉

當年的武漢長江大橋設計小組成員之一、

中鐵大橋局原副總工程師趙煜澄

剛剛完成一篇回憶文章

《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有多難》

再次追憶建橋往昔

趙煜澄今年已95歲高齡

1952年,他年僅23歲

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不久

被調到武漢大橋設計組

當時和他一起的

還有5位上海交大畢業的同學

被稱為「六人組」

如今,6人中

只有趙煜澄一人在世

上海交大畢業的年青人。左起前排:華有恒、周璞、唐寰澄,後排:丁饒、李家鹹、趙煜澄。

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有多難?

我們用AI技術修復了

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

一起看看「修橋爺爺」們的絕活兒——

趙煜澄:「超強算力王」

人物簡介:1929年1月生。曾任武漢長江大橋施工組織設計小組組長。1959年獲得全國勞模稱號。

趙煜澄在文中寫到,大橋的上部結構遇到了不少難題。武漢長江大橋鋼樑為一聯三孔連續梁,共有三聯九孔。每聯連續梁菱形桁式,屬於五次超靜定結構,應力分析十分複雜。

趙煜澄(左一)與蘇聯專家在武漢長江大橋鋼樑現場。趙煜澄(左一)與蘇聯專家在武漢長江大橋鋼樑現場。

面對五次超靜定,每一次荷載下應力分析,要觧析五個並列方程式,這也意味著要算一個杆件的受力,只能用手搖計算器不停地算,得算一週。一座大橋的杆件至少上千個,工作量非常龐大。

如今,橋樑的高次超靜定結構求解已有革命性變化,通過橋樑設計軟件,電腦一週時間就能算出大致結果。

但在70年前,就是這群「超強算力王」,硬是靠著自己的腦力,簡化算法,將計算量至少減少了10倍,用手算出了精準結果。

趙煜澄在文中還提到,建設過程中發現固定橋樑杆件的上萬顆鉚釘與孔眼間有2毫米縫隙,出現鬆動,導致先期鉚釘全部棄用。

工地經過研究,製成了一種高頭錐體形釘杆鉚釘,施鉚肘又加用跳動式風頂,大大增加鉚釘填實度。到今天歷經七十年,全橋近百萬個工地鉚釘無一鬆動,創造了鋼樑鉚合的奇蹟。

周璞:超強手繪大神·人形打印機

人物簡介:1925年出生於北京,精通繪畫、多國語言。武漢長江大橋一共有八個橋墩,靠近武昌岸的八號墩,由周璞負責設計。2017年去世。

1950年的秋天,北京西觀音寺的一個四合院里,一張武漢長江大橋的方案素描圖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這幅畫,出自25歲的周璞。

周璞與他的武漢長江大橋的方案素描圖。周璞與他的武漢長江大橋的方案素描圖。

1954年蘇聯專家來華,專家組組長西林大膽提出沒有實踐先例的「管柱鑽孔法」,其試驗設計工作正是由周璞所在的設計小組承擔。

下放柱樁射水裝置下放柱樁射水裝置
柱樁插打柱樁插打
柱樁聯結柱樁聯結

經科學試驗論證和國家同意採用後,他們又承擔起正橋8個主墩管柱基礎的施工設計工作。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順利建成,「管柱鑽孔法」也在周璞他們的努力下實現了0到1的突破。

1985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橋新技術》榮獲國家首次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周璞為主要獲獎者之一。

2000年至2004年,在孟加拉帕加西大橋建設期間,75歲的周璞作為顧問遠赴孟加拉進行技術談判。後來,孟方監理經常會提到:那位75歲的中國橋樑工程師,真了不起!

唐寰澄:橋樑美學大家

人物簡介:1926年9月29日生於上海。不僅是橋樑設計專家,也是一位難得的橋樑美學專家和橋樑史學家。2014年9月去世。

1954年夏天,28歲的唐寰澄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向設計組提交了一份設計方案。這份方案為全國入選方案的最後一名,編號被定為25號。

次年初,25號方案被周恩來總理選中,作為採用方案,並批準為首獎,評價該方案實用、經濟、美觀。

唐寰澄一生愛橋、建橋、寫橋,將橋樑美學上升到哲學高度,提出橋樑美學法則,提倡橋樑的和諧美,講究比例、時尚、對稱、韻律。

他還出版了《中國古代橋樑(中英文對照本)》《橋》《世界橋樑美學》《人間萬古彩虹飛——世界橋樑趣談》等書,獲得世界關注。2008年5月,82歲的唐寰澄榮獲「茅以升科技獎」中份量最重的「橋樑大獎」。

李家鹹:「變形金剛設計師」

人物簡介:出生於1926年。曾擔任過武漢長江大橋正橋部分橋墩基礎施工設計組組長。2016年4月去世。

在鋼樑架設過程中,蘇聯專家說已有的單動臂吊機架樑效率低,要設計出一個雙動臂吊機。李家鹹被任命為雙動臂吊機設計組組長。

35噸單臂吊機和雙臂35噸單臂吊機和雙臂

吊機拚裝鋼樑情景。

在沒有資料參考的情況下,設計組成員考慮架樑所需的各項性能,分析施工中不同受力變化,最終自行設計出了2×40噸雙動臂架橋機,讓當時的施工實踐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李家鹹還在羅馬尼亞的多瑙河、緬甸的越勃固河上建過多座橋樑。他說:「去外國修橋,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橋修好,給中國人爭光。」

華有恒:巨型牽索掛籃設計者

人物簡介:無錫人,1926年11月生,參與了大橋鋼樑結構計算工作。

除了參與武漢長江大橋的鋼樑結構計算工作,華有恒在武漢橋樑學院工作期間,參與了多用途浮箱的設計及製造,後來成為我國交通戰備重點項目。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華有恒69歲時,還和周璞聯手請纓設計了武漢長江二橋建設所需的巨型牽索掛籃,成倍提升了掛籃的承載能力。

牽索掛籃的設計原理,在上世紀90年代初為國內首創,不久便被推廣至國內諸多斜拉橋的施工中。

丁饒:橋墩基礎管柱鑽孔法施工參與設計者

採用管柱基礎架設大橋在中國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用管柱鑽孔法建造橋墩基礎的特點是:施工只在水上進行,工人不必冒生命危險到40米深的江底工作,保證了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施工不受水位升降影響,同時容易處理岩層溶洞,縮短工期;用的機具也比壓氣沉箱簡單得多,減少工程量,降低橋墩成本。

按照毛主席「建成學會」的要求,他們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奮力攻關,使武漢長江大橋提前2年建成通車。

你走過武漢長江大橋嗎?

你和武漢長江大橋合過影嗎?

看了「修橋爺爺」們的故事

歡迎湖北日報粉絲文末留言

分享你與武漢長江大橋的故事

文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宇 通訊員 張靜 徐洪江 整理

編輯:趙莎莎

美術:李文熙

審核:廖誌慧 陳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