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萬重山丨城市「綠心」因何「出圈」

作為全國第二大城中湖,因成功的生態治水經驗被水利部評為「長江經濟帶最美湖泊」,是唯一入選的城中湖;

作為超級大公園,其綠道被聯合國人居署列為「改善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示範項目」,建成開放8年,累計遊客接待量突破1億人次;

作為國際會客廳,多國政要在此留下足跡,多場國際峰會、國際賽事在此舉辦;

……

坐擁豐富水資源的武漢,兩江於此交彙,湖泊星羅棋布。而這些湖泊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東湖。

東湖因何「出圈」?近日,「一江清水萬重山」網絡主題活動聯合報導組來到湖北武漢,深入這片城市「綠心」,聆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東湖風景區供圖東湖風景區供圖

重獲新生,擺脫「人水相爭」困局

初秋的清晨,東湖湖面上的薄薄霧氣,正在陽光照射下逐漸散去。站在岸邊,只見遠山如黛、近水如鏡,微風拂過,草木的清新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東湖的變化太大了!你看現在的東湖美吧?」放下監測望遠鏡,東湖民間誌願者柯誌強扭頭對記者開心地說道。

東湖民間誌願者柯誌強(右一)帶著誌願者巡湖東湖民間誌願者柯誌強(右一)帶著誌願者巡湖

和全國其他城中湖一樣,東湖優於水,也曾憂於水。

作為城市建成區的大型湖泊,東湖曾承載著城市供水、農業灌溉、水產養殖、調蓄防洪等多種功能。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城市擴張,東湖水質一度跌到劣Ⅴ類。

「當時東湖周邊有很多小作坊、小餐館、養殖場,污水直排湖中,汙染嚴重。」柯誌強回憶,10多年前,他曾帶領誌願者走遍東湖100多公里湖岸線做調查,發現東湖「人水相爭」的困局,難言有秀美的風景。

東湖流域面積廣闊,由郭鄭湖、湯菱湖、菱角湖、小譚湖等10個子湖組成,涉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東湖風景區、東湖高新區等多個行政區。據相關部門調查統計,東湖彙水區內各類排口曾經每日入湖污水總量達30萬噸。

瞄準痛點,武漢市開始以流域水係為單位開展東湖保護治理工作,下大力氣進行截汙控汙——

佈局環東湖污水收集管網,建成投運全國首條湖底排汙深隧——武漢大東湖深隧,提升環湖污水收集處置能力;

啟動大東湖生態水網建設,東湖與沙湖重新相連,水系連通,經脈通絡,水體自淨能力得到提升;

全面取締經營性養殖,回收湖面管理權,終結50多年群湖割據歷史;

開展東湖水環境提升工程,借由人工輔助,恢復東湖生態性結構和功能,永續東湖之水的生命活力;

……

外源截控、內源清理、水系連通、生態修復、智慧監管,武漢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探索出了一條「水岸同治、湖塘並治、流域齊治、社會共治」的生態治水之路,東湖迎來看得見的變化。如今,東湖水質基本穩定在Ⅲ~Ⅳ類,且部分月份達到了Ⅱ類水質標準。

東湖風景區供圖東湖風景區供圖

重構生態,迎來只此「清」綠美景

在東湖,如果說水是靈魂,那麼綠就是底色。這綠,不僅徜徉在岸邊,也蔓延在水下。

站在東湖子湖小譚湖的岸邊俯瞰,陽光透過澄澈的湖水,灑在湖底豐茂的水草上,連片的「水下森林」隨波搖曳,魚蝦穿行共舞,怡然自得。

這是東湖採用「原位生態改底技術」「分步沉水植物群落構建技術」等多種技術,構建的水下良性生態系統,是東湖水體保持潔淨的關鍵,也是東湖水生態修復之路的一大亮點。

東湖「水下森林」。東湖風景區供圖東湖「水下森林」。東湖風景區供圖

東湖的「水下森林」主要種植了苦草、輪葉黑藻、金魚藻、穗花狐尾藻、菹草等沉水植物,是長江中下遊常見物種。「這些沉水植物可以有效抑制藻類生長、淨化水質、提高水體透明度。」武漢碧水集團東湖水環境提升工程技術負責人李明夢向記者介紹,東湖水生態修復工程採用「示範區—先行區—全湖推廣」的模式,逐步讓「水下森林」連點成面,重現東湖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美景。目前,東湖「水下森林」面積已擴大到320萬平方米。

「水下森林」使東湖水域的「免疫力」不斷提高,東湖與長江之間也有了良好「互動」。「我們最近在東湖調查,第一次發現了湖鱭、間下鱵等魚類。」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生態修復首席專家康玉輝判斷,這些魚類是與長江種質交換而來,是湖泊生態改善的一個例證。

而與「水下森林」一同「生長」的,還有獨具匠心的東湖綠道。

東湖風景區供圖東湖風景區供圖

今年6月,全長3.45公里的東湖綠道三期全線貫通。至此,曆時8年建設、全長105公里的東湖綠道成環成網。

作為東湖「水岸同治」的重要一環,東湖綠道建設融入大量海綿城市理念,通過岸坡的生態化改造,不僅穩固了岸線,又有淨化初期雨水的作用。更讓康玉輝驚喜的是,由於綠道對岸坡的保護作用,沉水植被不僅在目標水域茁壯成長,也漸漸出現在了沿岸帶。

重建關係,共治共享生態明珠

如今,東湖煙波浩渺的湖光山色、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不僅成為全民共享的綠色空間,也成為全民共治的「掌上明珠」。

位於東湖之畔的華僑城小學,把「東湖」搬進校園,把生態課堂搬到東湖,全校學生都是守護東湖的「小衛士」。

「我們會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巡湖、湖泊水質采樣檢測、生物調查、生態宣講等實踐活動,希望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守護的種子,並將愛湖護湖的熱情傳遞給家長。」華僑城小學科學老師邢彥超向記者介紹,學校還編製了系列校本教材《大美東湖》,持續關注守護美麗東湖。

華僑城小學的孩子們對東湖水樣進行檢測。受訪者供圖華僑城小學的孩子們對東湖水樣進行檢測。受訪者供圖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見證東湖美麗蛻變的柯誌強,也在數十年的堅守中不斷彙聚誌願力量。從最初創辦「綠色江城」環保公益組織,到如今和政府部門共同搭建武漢生態環境誌願服務總隊,經常性參與生態環境誌願服務的誌願者已達2.1萬餘人。

「我們這些民間的誌願者,能夠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讓東湖變得越來越美,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柯誌強說道。

在生態保護中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多的人在東湖找到自己的「幸福感」。市民遊客在這裏樂享綠色生活、騎行達人在這裏開啟健康之旅、學者學生在這裏專注生態研學……將廣闊的綠水青山還之於民,讓市民以舒適的方式享受東湖之美。今年6月,東湖因此成功入選首批湖北省級「幸福河湖」名單。

一頭連接城市,一頭連接自然,東湖綠道串聯起的沿岸風景線上,星星點點的人影簇擁著無邊綠意,不遠處的水面,幾隻野鴨攪起數疊微波,悠哉,遊哉,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

東湖風景區供圖東湖風景區供圖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任虹 潘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