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奈實驗室:大自然的科普講堂

    成人自然教育課「醉酒的植物學家」。

    林奈實驗室團隊成員在村小給孩子們上公益課。

    林奈實驗室團隊成員在村小給孩子們上公益課。

    林奈實驗室的老師帶小朋友到溶洞看洞穴生態系統。本組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林奈實驗室的老師帶小朋友到溶洞看洞穴生態系統。本組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江西婺源,林奈實驗室小有名氣。6年前,當地人對一名青年博士充滿好奇,不知道他來這裏做什麼。6年後的今天,人們提起「林博士」都豎大拇指,他的林奈實驗室也成為這座小縣城的地標性存在,成了自然教育科普的前沿陣地。

    附近的人紛紛上門,「找下‘林博’」,「好的,您稍等。」劉芝龍就把實驗室收養的一隻陪伴自己多年的狗「林博」牽了過來,「這是林博,我叫劉芝龍」。他總是用這種幽默的方式讓大家一次便記住了他的名字。

    小縣城的璀璨之星

    「林奈實驗室的命名源於著名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他在醫學、植物學界等享譽盛名,雖然生活拮據且飽受病痛折磨,但為了理想和傳承不懈努力。」劉芝龍在追求自然教育的道路上,同樣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他想以林奈之名激勵自己。

    記者走進林奈實驗室,一樓1000平方米的中亞熱帶森林生物展示區有上百種水生生物,二樓有森林報告廳、3個自然教室、3個自然科學實驗室、1個標本室,室外包含800平方米的婺源本土蝴蝶保育綠地和200平方米的多功能婚飛網室。

    2013年春節,當時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讀書的劉芝龍來婺源找女友王煊妮。身為東北人的他初到婺源,就被這裏煙雨朦朧、粉牆黛瓦的江南古韻所吸引,經典的中亞熱帶森林和極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讓他更加著迷。在台灣讀博期間,他深受老師的影響,開始深入思考人生的意義,婺源之行,讓他最終決定到這裏投身自然教育科普事業。

    「我想自己幹一番事業,想幹純粹的事情,怕被太多利益束縛。」在校期間,劉芝龍是同學們眼裡的學霸、優秀畢業生,獎學金拿到手軟。畢業後,很多平台向他拋出橄欖枝,開出年薪80萬元的高價,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2018年5月,林奈實驗室在婺源正式成立,劉芝龍與妻子王煊妮及校友郭維共同開啟了這段充滿艱辛與希望的旅程。

    創立之初,困難重重。他們低價租下了一個老舊飯店,由於空置許久疏於維護,房間里時不時會有蛆蟲從天花板掉落,環境惡劣至極。因為請不起工人,3個人打掃了一個月。隨後兩年,罕見的4場大水把實驗室衝得七零八落,他們不得不頻繁搬離。「我們每次都和老鼠一起搬家,可熱鬧了。」劉芝龍笑著說。那段時間,資金短缺時刻困擾著他們,創始團隊成員半年每人只領了1400元薪金。為了節省開支,雖然在南方,劉芝龍卻很少吃米飯,一日三餐以麵條為主,求一個簡單快捷。王煊妮是南方人,不會煮麵,麵條常常坨成圓餅。屋漏偏逢連夜雨,收養的流浪狗「林博」被人打斷了一條腿,戳瞎一隻眼睛,當時賬上只有1900元的他們借錢給狗接了腿。「我連一條狗都不拋棄,怎麼會放棄熱愛的事業。」劉芝龍堅定地鼓舞團隊士氣,也給自己加油打氣。

    「我對物質沒什麼追求,我們今年才擁有自己的第一個沙發。」王煊妮欣賞劉芝龍的工作能力和聰明的腦袋,她沒覺得苦,喜歡簡單的生活。這麼多年,她陪在劉芝龍身邊身兼數職,做飯、設計、裝修、干苦力,小小的身板有著大大的能量,成了實驗室的一名全能選手。

    2020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林奈實驗室搬遷到了現在的位置。即便有了場地,大到設計方案、小到一磚一瓦都需要團隊共同打造。「沒什麼,艱辛是每一個創業團隊的必經之路。」回憶過去,劉芝龍更多以詼諧的口吻講述。

    創新自然教育課程

    林奈實驗室的課程設計別具一格,吸引著眾多青少年和家長參與其中。

    一位學生家長參加完活動後在朋友圈寫道:「探索大自然,感受自然美育。最好的美育,就是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相比課堂教育,親身體驗能讓孩子們更多地感受到世界的豐富,感受到大自然與我們生活的息息相關。」另一位帶娃參加夏令營的家長也感慨:「跟著動植物學老師們溯溪,夜觀動物,溶洞探險,製作鳥巢,觀鳥……這兩天學習的科學知識比高考至今這些年加起來的還多,這是將‘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發揮到極致的一次科學之旅。」

    目前林奈實驗室已開發並實施原創自然教育課程68套。課程內容覆蓋生物多樣性與保育、景觀生態系統與生物演化、生命大系統概念建設、人與生物圈四條主線。課程方向以宏觀自然類為主,看得見摸得著,將科學技術原理與趣味完美結合。針對成年人的「醉酒的植物學家」,一邊讓家長品酒,一邊瞭解植物和酒以及人類歷史的關係;「蘑性咖啡屋」把蘑菇和咖啡結合,通過遊戲瞭解真菌對人的作用。對於小朋友,「精油提取」讓他們瞭解精油蒸餾提取過程;「微觀世界」用顯微鏡展示宏觀與微觀的區別;「溶洞探索」帶領家長和孩子一起探索喀斯特地貌,瞭解洞穴生態系統;「福壽螺大作戰」則讓大家瞭解物種入侵的危害。這些課程旨在讓孩子們瞭解生物多樣性和五界系統,同時引導人們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劉芝龍說:「課程設計之初是想剝去社會給予人們的身份角色,通過課程讓成年人學習自然的智慧,思考自然的包容。」他還提到,很多課程鼓勵成年人和孩子一起參加,在大自然里,成年人也可以像孩子一樣,拋棄社會的各種束縛,拾起自己本來的模樣。

    林奈實驗室每年吸引1.3萬名青少年來這裏學習、參與活動,感受自然的魅力,收穫知識和快樂。對於當地人來說,林奈實驗室不僅是一個科普教育的場所,更代表著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自然愛好者共築生態夢

    林奈實驗室地處一個小小的縣城,為何能吸引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台灣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的優秀青年就職於此?

    林奈實驗室憑藉共同的興趣和願景,彙聚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下班後,提著手電驅車前往婺源各個古老的村落「夜觀」成了他們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趣事。看青蛙、聽蟬鳴,在黑黢黢的鄉間小路探訪夜間生態系統。

    蘭林,作為實驗室唯一一個專科生,在200多人的激烈求職競爭中脫穎而出,被破格錄用。「他專業能力出色,能一眼看出常見動物病症,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會給鳥類整骨,也會製作各種動物的標本。」劉芝龍評價他說。蘭林認同林奈實驗室的理念,享受工作氛圍,把這裏當成第二個家。

    「在這裏,大家沒有嚴苛的上下級之分,靠默契配合,共同為自然教育事業努力。」林奈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郭維與劉芝龍是研究生同學,他們攜手在自然科普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還有一名昆蟲專業的成員何星毅,對保護蝴蝶充滿熱情。「在別的實驗室往往以經濟產出為目標,需先掙錢才能獲得項目支持,而在這裏,大家單純因為熱愛而聚集。」自然教育這個新穎的方向讓何星毅興奮不已。他在大學期間就參加了自然教育協會,一方面,他喜歡分享知識;另一方面,他熱愛蝴蝶,希望做一個中國稀有品種的蝴蝶園。去年,劉芝龍為他投資建設了一個蝴蝶大棚,助力他追逐夢想。

    劉芝龍常對團隊成員說的一句話是「掙錢的事情我來,你們不用操心,專心研究,只有感興趣才能專注,專注才可能做出成績」。這句話給了實驗室成員滿滿的安全感,隨之付出的代價是劉芝龍年紀輕輕已頭髮花白,與幾年前年輕帥氣的模樣判若兩人。

    「操心啊,有時候遇到很多暫時無力改變的問題,也會焦慮。」他的言語中流露些許無奈。

    「為什麼要起這個高調?為什麼不經營好家庭?為什麼不多掙錢?」朋友們相聚時的發問常常讓劉芝龍在深夜沉思。

    「蘭花一個果莢里有20萬顆種子,可能只有10顆種子能碰到特殊的萌發菌而萌發出小苗,每1000棵小苗中可能只有1棵能幸運地躲避昆蟲的啃噬、細菌的侵染、狂風暴雨、森林大火,長大開出花來,完成一個生活史。而人類能在一個下午就把一個山穀里所有的蘭花採集一空,這個種群200年都沒有辦法恢復。」這件事讓劉芝龍感到難過,他看到大自然的美好,深知它的脆弱,他認為自己有義務帶領大家瞭解生命形成的艱辛過程,學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不僅做植物保護工作,林奈實驗室也承擔了婺源部分野生動物的臨時救助工作,每週都有市民把發現的受傷保護物種送到這裏救助。

    「百村公益行」為留守兒童帶去科學新知

    在江西婺源大鄣山鄉篁田小學,一個村小隻有1位老師和15名學生,當林奈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抬著幕布、投影儀、顯微鏡、螺旋冷凝管和各種標本走進教室時,孩子們歡呼雀躍。他們學著提取植物精油,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聽老師講述鳥兒的故事,稀奇詞語也為小朋友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6年來,林奈實驗室積極開展「鄉村百校行」公益活動,面向婺源村落的留守兒童開展科學課、野外考察、定向捐贈等形式的活動。

    劉芝龍說,大家通常會認為鄉村的孩子更容易接觸大自然,其實不是,現在的鄉村里大多是留守兒童,陪伴他們最多的是手機。劉芝龍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鄉村孩子的童年多一點幸福。

    「婺源1萬人次公益科普目標已實現,100場次村小公益自然教育活動全部費用從林奈實驗室營收中支出。」劉芝龍告訴記者,他們的自然科考營頗受歡迎,科考營營員來自國內外131個城市,營期服務賺取的收益貼補公益。

    截至2023年年底,林奈實驗室累計開展了700多場婺源本地的公益科普活動,覆蓋2.5萬人次;持續進行婺源本土生物資源調查,積累了1萬餘張本土生物照片、影像;帶動5個自然村,通過自然教育活動和次級傳播給鄉村帶來可觀的收益。項目將自然教育普及至村小,為鄉村留守兒童帶來科學新知。

    今年,他們正積極籌建5個鄉村衛星實驗室,來深化本地自然教育和生態保育等科普工作。

    「我們希望在不同的生態系統建立實驗室,做生態保育。生態保育不僅需要科學家和政府的參與,更需要民眾的意識覺醒。通過科普教育,發動公眾參與救助野生動植物、清除外來入侵物種等公民科學項目。」談到林奈實驗室的進一步的規劃,郭維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璐璐 記者 陳鳳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0月16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