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合唱劇《聶耳的歌》上演,展現愛國音樂家波瀾壯闊的一生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10月14日-15日,由中國音樂學院出品,中國音樂學院藝術實踐中心製作的大型多媒體合唱劇《聶耳的歌》在中央歌劇院劇場上演。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指揮家李心草與指揮系教授金野攜手執棒中國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將聶耳的音樂作品以全新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本劇以聶耳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為線索,以戲劇與音樂作品相結合的舞台手段為結構,是一部為凸顯合唱藝術而創作的新型舞台劇;舞台從聽覺、視覺等多維度建構特定的音樂歷史情境,讓觀眾沉浸式地感受聶耳的非凡經歷。同時,本劇作為「‘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文藝行「戲聚高校 佳作有約」展演項目,推進「大戲看北京」與高校融合互動。

大型多媒體合唱劇《聶耳的歌》劇照。

《聶耳的歌》由中國音樂學院校長李心草擔任總策劃、藝術總監與指揮,國家一級編劇趙大鳴擔任編劇,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藝術實踐中心副主任胡廷江擔任音樂總監、作曲與編曲,中國交響樂團作曲黃凱然擔任作曲、編曲,中央歌劇院國家一級導演沈亮擔任導演,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金野擔任指揮。在「聶耳的音樂時空隧道」之中,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黃訓國與來自聲樂歌劇系的優秀師生們用音樂敘事,在光波流轉中帶領觀眾走進聶耳短暫一生的音樂創作和輝煌故事,聶耳的音樂創作在戲劇性地呈現之中煥發新生。

「與歌劇和音樂劇不同,《聶耳的歌》以合唱為主要表現形式,聶耳的生平故事作為輔助線索串聯起整個劇目。」劇中聶耳的飾演者黃訓國介紹說,雖然自己是一名歌唱演員,但在這部劇中並不需要演唱大量歌曲。其主要任務不僅要在舞台上完成大量的台詞,個別部分也要演唱聶耳創作的歌曲。「塑造聶耳這個角色,對我來說頗具挑戰性,因為並非話劇專業出身的,但為了完成這部以聶耳生平為創作背景的作品,我需要從話劇的角度去理解和演繹人物。」在黃訓國看來,聶耳通過自己的音樂作品,為民族自由和解放發出了強有力的聲音,喚醒了民眾的意識。如今當代的年青人更應當繼承聶耳的精神,擁有民族意識和青年覺醒的精神。「我們青年一代應當懷揣這種精神,無論是在文藝創作、學習還是工作中,這種精神都將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型多媒體合唱劇《聶耳的歌》劇照。

在整部作品演繹的曲目中,既有《賣報歌》《畢業歌》《金蛇狂舞》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旋律,更有慷慨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抒發了濃鬱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氣韻,其雄壯的旋律和堅定的節奏,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於鬥爭的精神風貌,更激發了每一位在場者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本劇導演沈亮認為,這部作品的基本樣式是一部音樂戲劇,其中音樂的戲劇性是內在的,蘊含在樂譜和聽覺體驗之中。對於導演來說,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深入解讀這些音樂。在解讀音樂的過程中,追溯聶耳的創作年代至關重要。再通過聶耳的作品,將他短暫而傳奇的一生串聯起來。

大型多媒體合唱劇《聶耳的歌》劇照。

眾所周知,聶耳在23歲時便英年早逝,但在這短暫的時間里,他卻留下了豐富的音樂遺產。在沈亮看來,聶耳的音樂作品深刻描繪了人民的生活,那種來自泥土的真實感和生活的質感,以及他對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接觸和表現,在當時的音樂作品中是相當罕見的。「聶耳是最早將藝術視角和音樂創作聚焦於廣大人民群眾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關注了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如勞工、歌女,以及《賣報歌》中所描繪的報童。這些作品之所以具有深刻的生活氣息,是因為聶耳的生活經歷和他對人民生活的深刻洞察。他的音樂不僅僅是旋律和節奏的組合,更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和對人民情感的表達。通過這些作品,聶耳讓那些普通人的聲音和故事得以在音樂史上留下印記,這也是他音樂作品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原因。」

全劇以聶耳生平首個作品《口琴曲》的旋律貫穿,經由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胡廷江與作曲家黃凱然採用交響化的作曲手法全新創編,使之既不脫離聶耳原作,又使其煥然一新。「在音樂戲劇作品中,我們通常將某個核心主題或旋律稱為‘主導動機’。在這部合唱劇中,我們採用了聶耳生前創作的第一部器樂曲作為主導動機,這個動機被巧妙地貫穿在整個戲劇作品中,成為連接劇情發展的橋樑。」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金野為此介紹說,這種表現手法在傳統歌劇和其他舞台作品中非常常見。運用在這部劇中的創新之處在於,將聶耳的第一部作品作為一個線索,從他的創作起點一直貫穿到他的生命終點,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敘事閉環。「通過這樣的藝術處理,我們不僅展現了聶耳音樂作品的連貫性和發展脈絡,還巧妙地展現了聶耳一生的旅程,使得整部戲劇在結構上更加緊湊和完整,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性和戲劇性。」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