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民每三杯水,兩杯來自這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劉天縱 許應鋒 楊千帆 

北京日報記者 王天淇 通訊員 王一涵

【採訪地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終點——北京市

【受水情況】

從2014年12月27日第一泓「南水」湧入北京起,至2024年10月1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北京累計調水104.92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600萬。

首都北京,這座擁有2180多萬常住人口、1.6萬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極度「喊渴」。

千里「南水」,逶迤北上;浩浩湯湯,潤澤京華。

十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北京累計調水104.92億立方米,其中,超70億立方米直接用於城市生活用水。也就是說,首都人民喝的、用的每三杯水中,至少兩杯是「南水」。

不僅如此,清澈奔流的「南水」還賦予永定河、潮白河等重生的際遇。乾涸的五大河流「動起來」,牽手入海。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極大緩解了首都水資源緊缺的局面,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北京市水務局供水管理處副處長周政坦言。

團城湖變「天鵝湖」

歷經26天的沿途採訪,9月2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抵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終點站——北京市海澱區頤和園團城湖。

一條全長885米的明渠,是1432公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的最末端。2014年以來,漢水從丹江口水庫出發,跨越千里,幾乎全程自流入京,最後「裝」進團城湖調節池。

團城湖是保證城市供水安全承接南水北調來水的關鍵性工程,它連接密雲水庫、南水北調兩大水源。「‘南水’日供水能力達470萬立方米,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由不足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團城湖管理處工程高高長王鷺楊說。

記者看到,在團城湖調節池明鏡般的水面上,天鵝、野鴨等正在遊弋覓食,時而追逐嬉戲、展翅翱翔,時而低空盤旋、交頸私語。

每年有近萬隻候鳥飛抵密雲水庫。(北京市水務局供圖)每年有近萬隻候鳥飛抵密雲水庫。(北京市水務局供圖)

「鳥兒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王鷺楊介紹,團城湖調節池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平時不對公眾開放。因為水質好、干擾少,黑天鵝、斑頭秋沙鴨、蒼鷺等20餘種鳥類到團城湖棲息。尤其是黑天鵝在團城湖安家以來,誕下了黑天鵝寶寶。毛茸茸又探頭探腦的黑天鵝寶寶成為團寵,衝上熱搜。

在昌平新城地表水廠,「南水」經過處理後,輸送至配水管網,讓居民安心用水。據廠長曹傑介紹,水廠從京密引水渠取水,每年3月至12月為「南水」,其他時間為密雲水庫水,每天供水4萬立方米,惠及昌平城區20萬人口。

截至目前,北京接納「南水」的水廠達15座,沿著北五環、東五環、南五環及西四環形成一條長約107公里的地下輸水環路。

39歲的李冬宇家住北京市朝陽區,2003年隨父母從武漢搬到北京生活。初到北京時,全家人都喝不慣「硬水」。由於水垢太多,家裡還裝了淨水器。「現在喝回南方的水,煮飯泡茶都倍兒香。」李冬宇稱,這十年,除水管檢修外,家裡幾乎沒停過水。

為紀念南水北調工程,北京市建設南水北調團城湖明渠紀念廣場。整個廣場以「飲水思源」為主題,守望林、思源碑、丹水池、地上天河、甘露台等處處流淌「南水情」。丹水池取意於湖北丹江口水庫,水池面積約95平方米,代表每年向北方調水95億立方米;地上天河雕塑長62米,寓意南水北調工程自構想到建成經歷62年;甘露檯面積為1600平方米,代表生活在1.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北京人民對南來之水的感激。

斷流的潮白河通航了

今年8月30日,潮白河迎來歷史性時刻:通航。

濱河水域,遊船船長劉兵兵駕駛正選號「潮白河1號」,悠然穿梭於碧波之上,領略兩岸旖旎風光。

「一趟40分鐘,環繞俸伯橋、河南村橋,形成一條長約6公里的美麗環線。」劉兵兵稱,到了週末、節假日,50座的遊船增開班次,仍是趟趟滿員。

今年8月30日,順義區潮白河通航項目正式運營,遊客從順義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內的漕運碼頭乘船,欣賞潮白河沿岸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美景。 (北京日報記者 武亦彬 攝)

潮白河是北京市第二大河流,由潮河、白河彙流而成,幹流在北京境內長83.5公里。

在劉兵兵的記憶里,潮白河只是乾涸裸露的河床。

「潮白河自1998年出現斷流。」據潮白河管理處規計高高長張懷斌介紹,隨著城市用水量增加,上遊密雲水庫無水可放,潮白河漸漸乾涸。

「南水」帶來轉機。

據密雲水庫管理處高級工程師黃楠稱,「南水」進京後,利用密雲水庫調蓄工程反向輸水,將6億立方米「南水」存入「大水盆」——密雲水庫,增加北京水資源戰略儲備。2021年10月,密雲水庫蓄水量達35.79億立方米,創歷史最高。

張懷斌稱,潮白河生態補水歷經兩個階段。自2015年起,南水北調送來「及時水」,來水回補密懷順水源地,至2020年累計回補約3.4億立方米,潮白河局部有水了。2021年春天,密雲水庫開閘,通過潮白河向密懷順水源地啟動大規模生態補水。

2021年5月29日,經過整整一個月的生態補水,斷流23年的潮白河再次奔流起來。河邊的居民湧到岸邊,歡呼雀躍。

在「南水」的加持下,北京的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泃河等五大主幹河流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牽手下遊河北和天津的河道,奔赴大海。

可喜的是,從2015年起,北京地下水位連續9年回升,累計回升13.14米,增加儲量67億立方米。

丹江口翹嘴鮊「遊」上首都市民餐桌

9月25日下午6時半,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茶棚西路的「丹江漁村·小院」,70間包房和15張卡座差不多滿座。

餐廳門外,一口大魚池里,丹江口翹嘴鮊歡快遊動。

「這些翹嘴鮊是從丹江口市蒿坪鎮寺溝村養殖基地用‘專車’運來的,個個鮮活!」餐廳經理李磊說,北京市民喝上「南水」後,對來自水源地的食材也偏愛三分。清蒸翹嘴鮊是餐廳的招牌菜,每天要賣出150多條。

2014年,「南水」進京,丹江口市和北京市海澱區結為「一對一」協作關係。在兩地政府的支持下,丹江口農副產品展銷基地在海澱區四季青鎮成立。次年,展銷基地轉型為餐廳,取名「丹江漁村」,80%的食材都來自十堰。

從此,丹江口翹嘴鮊隨「南水」一同進京,「遊上」首都市民的餐桌,成了丹江漁村餐廳的「網紅」。

「在北京,丹江漁村能吃到鮮活的丹江口翹嘴鮊。」李磊介紹,丹江口翹嘴鮊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肉質鮮嫩。但它對水質要求高,離水3分鐘左右就死了。為了丹江口翹嘴鮊活蹦亂跳地進京,餐廳專門定製冷鏈專車——水箱里裝上丹江口庫區水,水溫保持在18℃,全程充氧。

遠眺南水北調中線控制性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田悅 攝)遠眺南水北調中線控制性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田悅 攝)

到京前,記者曾在丹江口市蒿坪鎮寺溝村養殖基地採訪過,20多個生態魚池年產丹江口翹嘴鮊等魚類15萬公斤。早上6時,冷鏈車開始裝魚,10時出發,次日淩晨抵達北京,送往丹江漁村12家門店。

「入口即化,還有家鄉味!」在京定居20多年的十堰人餘承波是餐廳常客,每次必點清蒸翹嘴鮊。

掌勺的廚師長曾剛是土生土長的丹江口人,今年33歲,到餐廳工作7年。作為家鄉人,他很是自豪:「我們讓北京人民不僅喝上丹江口水庫的水,而且吃上來自丹江口的活魚。」

在「丹江漁村·小院」內,喝的是來自南水北調水源地的丹江口「武當山」水,用的是定製款的「南水北調」餐巾紙,吃的是丹江口翹嘴鮊、房縣小花菇等十堰土特產,送的是丹江口血桃、丹江口蜜橘、房縣黃酒等伴手禮,就連裝修風格也是小木屋、蘆席棚、走馬燈、舊漁船等元素,彷彿把人們帶到了丹江口水庫旁的小漁村。

「我們希望客人用餐時,更多瞭解南水北調這一宏偉工程背後的湖北人、湖北事、湖北文化和湖北情。」李磊說。

詳見10月16日湖北日報四版>>

10月16日北京日報三版同步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