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已抵京「休整」,南森成為候鳥新的「熱門」停歇地

10月16日,全球生態治理(南森)大會在北京開幕。大會以「生態治理 永續發展」為主題,會期3天。開幕禮上,候鳥遷飛通道國際科教聯盟啟動,候鳥遷飛區保護全球大科學行動計劃也將在大會期間發佈。

資料圖:每年春秋兩季,數百萬隻候鳥在官廳水庫水域休整。圖為成群的灰鶴飛過官廳水庫水域的蘆葦叢。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通訊員 李理 攝

候鳥可能在京「休息」大約一個月

「候鳥現在就在北京呢」,大會現場,國際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委員、前主席雷光春告訴新京報記者。

據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觀測,今年10月10日,候鳥先頭部隊已經到達北京,落地京城北部的「候鳥機場」官廳水庫。巡護人員判斷,今秋候鳥遷徙高峰會在10月中下旬開始。

北京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上,每年春秋兩季,候鳥都會光臨京城並在此休整,一般要待上一個月左右。

雷光春的研究主要圍繞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展開。據他介紹,全球有9條候鳥遷飛通道,其中途經中國的有4條。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是鳥類數量最多、多樣性最高的遷飛區,每年約有210種、5000萬隻水鳥往返於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

這條最繁忙的「候鳥生命線」,北起俄羅斯遠東和美國阿拉斯加地區,一路向南經過東亞和東南亞,最後降落在澳州和新西蘭的廣大地理區域內,沿途經過22個國家。

「那麼長的遷徙路線,一口氣飛不下來」,雷光春說,遷徙途中,候鳥會自行「判斷」,選擇合適的地點「歇腳」。在北京,它們一般會選官廳水庫的野鴨湖濕地和密雲水庫的不老屯,比如白頭鶴,全球90%的白頭鶴都會選擇在這裏停歇。

不過,雷光春發現,最近幾年在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和溫榆河公園「歇腳」的候鳥開始多起來。「以前有少量的,現在多了很多。」

候鳥憑何「選擇」停歇地?雷光春介紹,食物資源和安全性是候鳥「考慮」的兩個最核心因素。如果第一次過來發現這裏有食物吃,而且可以很安靜、很舒服地「享受」這個地方,那麼候鳥每年都會來。

「候鳥對棲息地是最敏感的」,雷光春說,近幾年,南苑森林濕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候鳥才會循「綠」而來。據雷光春介紹,目前觀測到的在北京停歇的候鳥有200多種,包括中華秋沙鴨、天鵝、灰鶴等。

資料圖:在官廳水庫「歇腳」的天鵝。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通訊員 李理 攝資料圖:在官廳水庫「歇腳」的天鵝。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通訊員 李理 攝

發佈「全球大科學行動計劃」保護候鳥

這群候鳥從寒冷的俄羅斯遠東和美國阿拉斯加地區出發,飛抵我國的第一個點位是東北的三江平原,然後一路南飛,經過渤海灣,抵達北京。在這裏休整上大約一個月後,它們要再次啟程,向更加溫暖的黃河中下遊、長江中下遊飛去。

一路上,它們飛過了沿海和內陸、山地與平原,後面還有更多、更加複雜的地形地貌、生態與人文環境等待著它們。

「一隻鳥,怎樣才能確保自己可以一路生存下去?」

記者瞭解到,大會期間將發佈候鳥遷飛區保護全球大科學行動計劃。

「大科學計劃,研究的尺度很大,問題要問得很深,同時還要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雷光春表示,該計劃將覆蓋整個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從俄羅斯遠東、美國阿拉斯加,到東亞、東南亞,再到澳州、新西蘭,研究不同地形地貌、人文政治環境下,人類如何確保一隻鳥的生存。

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一隻鳥的生存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人類、鳥和自然、地球的關係是大科學計劃需要重點揭秘的。」雷光春說。

據他介紹,在過去的100多年中,候鳥的棲息地不斷減少,保護候鳥已經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中之重。2006年,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協定(EAAFP)正式成立,遷飛區國家政府代表、民間候鳥保護組織、國際大型非政府組織等為協定成員。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效果還不盡如人意」,雷光春說,作為一個自願性的夥伴協定,到目前為止,仍然主要是政府、國際機構和環保NGO參與,科學保護需要更多的科學家、更多高校和年青人參與進來。

為此,開幕禮上,候鳥遷飛通道國際科教聯盟正式啟動。

據介紹,聯盟整合遷飛區12個國家的高校,支持和推動年青人和青年專家,針對遷飛區開展跨區域協同研究和共同行動,製定遷飛通道研究的創新科學計劃,加強遷飛通道協同研究和監測。「這對於實現全球生態治理,共同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大意義。」雷光春說。

新京報記者 薑慧梓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