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為何偏愛開盲盒式聊天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在熟人社交的圈層中,構建匿名的交流模式,正在成為當代年青人線上溝通的新潮流。

——————————

    「Ask me anything!歡迎向我匿名提問!」

    在朋友圈,你是否曾被這樣的話語吸引。不是文章推送,不是疑問科普,這是一種匿名提問箱。用戶通過軟件製作專屬鏈接,分享至社交平台,便可收集來自四面八方的匿名提問。

    「保持快樂的秘訣是什麼?」「畢業後有什麼規劃?」「怎麼和喜歡的人聊天?」在平台上,用戶既可以是回答者,也可以是提問者,還能是圍觀者。在熟人社交的圈層中,構建匿名的交流模式,正在成為當代年青人線上溝通的新潮流。

    在北京讀書的大三學生董立人比較內向,在匿名提問箱中,他活躍得像是「變了個人」。截至記者採訪,董立人已回答過2706個提問。匿名提問箱不僅是簡單的消遣,更為他提供了一個被動社交的窗口。相較於朋友間的日常閑聊,匿名提問箱中的對話更有趣、更為理想化。「這就像是我在路上遇到了一個人」,他說,我們雖然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可以聊得很投機;雖然沒有互相留下聯繫方式,我甚至記不清他的長相,但能記得我們聊了什麼。特別是當有人向他傾訴煩惱,尋求幫助時,他的「被信任感」油然而生。

    「讚讚時間:桑治桑治好優秀呀,感覺有強大的內核,遇事特別冷靜,不慌不忙。」「希望能多遇良緣,繼續獨立自信下去!」在今年的應屆本科畢業生桑治鑫銘的匿名提問箱中,除了提問,還經常收到很多誇讚。在她看來,這種匿名形式的誇讚更加真誠,沒有利益關係,沒有人情世故,一切全部發自內心,這會給她帶來更大的能量。

    匿名提問箱猶如「驚喜盒子」,大家既能收穫驚喜,也會在一問一答中交付真心。

    桑治鑫銘曾收到一個關於容貌焦慮的提問,這也曾是她的困擾。「我妝前妝後有差別,偶爾長痘,照片精修後才會發朋友圈。」

    有一次,她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老師喊去當拍照模特,「當時我沒化妝,裙子套在一件很厚的衣服上,動作很不自然」。現場有幾位同學看著桑治鑫銘,直接收起了相機,並議論起她的容貌,「他們的質疑聲那麼刺耳」。這件事對桑治鑫銘的打擊很大,但也讓她思考容貌的意義。她逐漸認識到,「我們是為自己而活,不應取悅別人。人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有趣的靈魂。」她將這段經歷分享出來,現身說法為提問人排解心中煩惱,鼓勵對方與自己和解,正確看待自己的容貌。

    來自北京某高校的學生王師盈,從大一開始使用匿名提問箱,至今已有兩年多。最初,她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打發軍訓的無聊時光,沒想到後來卻「愛」上了。每逢放假,她都會將提問箱分享到朋友圈,與好友來一場匿名的相遇。王師盈喜歡為別人「種草」,成功後會有一種滿足感。有一次為了回答「有什麼好物分享」,她翻遍了自己近期的購買記錄,認真篩選列成清單後,才進行回覆。

    匿名社交究竟有什麼魅力?為何讓人沉浸其中?在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武看來,Z世代的年青人獨立、務實、有個性、追求新鮮感和不確定性,提問箱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潛在的心理需求。

    陳武認為,匿名化的社交是一種非利益社交、輕鬆化社交,無須維繫複雜的人際關係、不欠人情、不求回報,提問箱中的對話完全出於「我喜歡」「我願意」。同時它也能避免一些實名的尷尬,提問者和回答者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也可以說出現實生活中「想說但說不出口」的話。

    對於有些人來說,匿名提問箱的吸引力不僅在於「匿名」,「提問」與「回答」這一行為本身就足具魅力。在朋友的推薦下,從事新媒體運營工作的王思在不久前嘗試了這種社交新方式,並將鏈接轉發到朋友圈。讓她意外的是,她收到的匿名提問僅有3個,而直接在朋友圈下「打明牌」提問的有12條。「你的微信昵稱是什麼意思?」「昨天你發的蛋糕在哪兒買的?」更有3個好友直接私聊詢問王思近況,其中的1個人和她是高中同學,此前已有約兩年沒有聯絡。對方提問後,二人直接相約週末一起去看訪問節目。

    在王思看來,匿名提問箱的發佈給朋友們釋放了一個「信號」,即「歡迎來打擾」。「大家或許對你有很多好奇,但疑問較為‘輕量化’,覺得知道答案自然很好,不瞭解也無所謂。」她覺得,對於這類問題,很多人認為特意詢問很可能對他人是一種打擾。「除非二人的關係特別好或者正好聊天說到了,多數人可能偏向於將疑問‘隱藏’。」 王思說,匿名提問箱讓提問者知道這時「我的時間和回答為你敞開」。

    匿名的世界里,困擾也時有發生。匿名提問箱發佈後,王思幾乎每隔5分鐘就會打開軟件查看是否有新提問。「雖然我知道這不對,但我總是不自覺地將提問數量和自己的受歡迎程度畫等號。我希望朋友們對我是好奇的,沒有新問題會覺得失落。」

    在網絡上,不少網民說起使用匿名提問箱的一些困擾。「在朋友圈發匿名提問箱沒人參與,過了一晚自己偷偷刪掉了朋友圈」「回答沒有營養的問題對自己也是一種消耗」「提問私密的問題擔心被朋友圈的其他人‘旁觀’」……

    桑治鑫銘曾收到提問:「你不覺得你並不討人喜歡嗎?」這個問題給了她「當頭一棒」,至今都印象深刻。北京師範大學在讀研究生黃哲浩的提問箱里,充斥著大量關於戀愛和擇偶觀的問題,而這正是他不想在朋友面前過多展示的,「我不想呈現在他人面前的只有情感這一方面」。

    在陳武看來,面對惡意提問,在一開始就要有心理準備,要認識到這是正常現象,不要輕易把很多惡意的東西跟自己對等,那些話有時不是針對性的。同時要避免陷入「自我概念」的陷阱,即一直局限於某類問題,如情感等,無法跳脫出來靈活地看待事物。

    「我們需要辯證看待匿名提問箱,用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走不遠的。」陳武認為,在一段時間內以匿名的方式獲得心理安慰,或者找尋一個舒服的交流空間,是完全可以的。但同時需要認識到,匿名雖好,實名才是常態,要有擁抱現實生活和解決問題的勇氣。「我們需要謹慎使用提問箱,當自己心裡不舒服的時候,要引起重視。」(應受訪者要求,王思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丹萍 實習生 王鳳鳴 吳一田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0月1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