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基層新角色,治理增亮色

確保「基層事情有人辦」,是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一項重要目標。近期,半月談記者在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團深入北京各類社區走訪中發現,越來越多新的社會角色融入基層,在與居民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中,基層社區也正發生著可喜的變化。

社區議事會請來「特約代表」

10月16日,位於北京昌平回龍觀的寺錦·城市會客廳,圍繞如何進一步提升社區公益服務,金域國際社區的居民正在進行一場協商議事會。

金域國際社區是一個商品房小區和商業區毗鄰的混合型社區,共有1649戶居民;商業區則由四幢商業辦公樓、一座大型商業綜合體等構成。在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陳東岩眼中,多樣的人員構成給社區帶來管理難度,同時為社區帶來了寶貴的「議事資源」。

金域國際社區的居民正在進行一場協商議事會 孫文豪 攝金域國際社區的居民正在進行一場協商議事會 孫文豪 攝

2023年,社區60餘戶頂層居民出現房屋漏雨問題。「居民認為是物業的事情,物業說房屋維修超過5年就不歸他們管了。」參與協商的居民賈玉霞說,居民和物業一度爭得「面紅耳赤」,如何解決?對此,社區請來開發商、承建方、街道職能科室,並邀請法律顧問等參與協商議事會,共議漏雨房屋維修辦法。「社區的法律顧問給出了專業意見,最後達成了居民個人、物業、社區等多方出資修繕共識,短期內迅速完成漏雨房屋的維修工作,實現相關問題12345零投訴。」陳東岩說。

在每月一次的議事協商實踐過程中,協商議事的人員構成正在不斷優化。金域國際社區協商議事團隊組建之初只涉及居民代表、黨員代表。如今,協商議事會專門增添了特約席位,根據不同的議題,邀請不同成分、不同結構的群體加入議事會。

據瞭解,金域國際社區協商議事團包括30餘位居民代表、40餘位黨員代表、近20位特約代表。在10月16日召開的議事協商會上,特約代表中有快遞、外賣小哥,小區公益書店店長,銀行網點的負責人、小區周邊幼兒園園長……參與的居民認為,議事協商過程中,要充分確保不同人群的聲音都能夠被聽見。

「社區的協商議事品牌很響亮,叫‘金域良言’。」陳東岩說,在這個響亮的名字背後,凝聚著社區居委會、居民、物業、商戶經營者等許多人的心血。她告訴半月談記者,接下來社區將在議題的收集上下功夫,促進「金域之光」「金域滿堂」等其他社區品牌的打造,持續營造互助互愛、鄰里守望的良好氛圍。

施工樓棟長顯身手

位於北京通州的雲景里小區,是個有著約30年房齡的老舊小區。半月談記者瞭解到,這裏有16棟多層住宅樓,常住人口2300餘人,老年人口佔60%以上。「我們社區雖然是城市社區,但過去幾十年都用不上自來水。」居民郭永玲告訴半月談記者,30年前小區開發時,用自備井為居民供水。「一到用水高峰,高樓層的水就供不上,洗澡都是滴滴答答的,水質也很難保障。」

通州區重大項目協調服務中心副主任邱磊介紹,除了供水問題以外,小區還存在樓體節能不達標、公共區域局部道路破損、場地設施缺失老化等問題。與常見封閉式建設工地不同,這裏項目改造與居民日常生活交叉度極高,各方訴求協調溝通極為複雜,給管理帶來巨大挑戰。

「老舊小區改造,真正的難點是做好居民工作。」承建舊改項目的中建二局華北公司項目經理唐華說,正在項目推進面臨居民反饋渠道不暢通、訴求解決不及時等問題時,一通自家小區物業打來的電話給了他靈感:能否把物業式管理引進項目管理中?

經過討論,項目決定實施「施工樓棟長」服務體系,選派8名專業且耐性的施工員作為專職樓棟管家,每人負責2樓棟的居民協調事宜。「外牆改造什麼時候能結束?」「我家上下水什麼時候能改完?」施工樓棟長李誌鵬介紹,從早上6點起,工作微信群裡、小程序後台,居民的訴求迅速呈現在樓棟管家面前。

8名施工樓棟長

每天,8名施工樓棟長在沒有電梯的樓內爬上爬下,負責緊急訴求即時上門、每日樓棟巡檢、限時解決問題、逐項回訪銷賬、每日施工信息發佈等事項。邱磊說,8位樓棟長在整個項目改造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一天上班時,收到了居民一起送來的3面錦旗!」與居民的良性互動,成了施工樓棟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截至目前,樓棟管家已累計收集居民訴求問題596條,解決率100%。邱磊告訴半月談記者:「雲景里小區舊改工作期間,投訴量相比同體量舊改項目降低70%。」樓棟長們的努力不僅被居民看到,還吸引了政府、同行觀摩學習,項目管理經驗正由北京市住建委向全市分享推廣。

街區有了設計師

位於北京東城的朝陽門南、北小街,始建於元代,是北京老城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城鎮化進程中,原本狹長的「小街」逐漸變成寬馬路、多車道的空間形態。「許多車輛在老街呼嘯而過,居民出門遛彎卻要格外小心翼翼。」回憶起改造前的街區樣貌,居民楊佳寶說。

「小街需要重新審視沿線功能佈局,加強空間與人的聯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名城所主任工程師李明揚指出。東城區城管委積極響應,在與居民充分協調溝通基礎上,「小而穩、小而美、小而活、小而精」成為街區的改造目標。「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城市空間如同書頁,要能讓人撫摸、翻閱。」東城區城管委主任張黎說,尤其是綠化空間,封閉起來就如同將書本束之高閣。

拆除了全街圍欄,充分利用現有植物,將原來的封閉綠地調整為開放綠地;將位於西總布胡同東口南側的圍牆打開,打造出1400平方米街角口袋公園,公園以一棵老樹為核心,場地鋪裝融入歷史典故;南門倉胡同西口,設計師們見縫插針,優化車道佈置,新增出一處23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倉禮園」,增加步道遊憩空間……

口袋公園「倉禮園」 孫文豪 攝口袋公園「倉禮園」 孫文豪 攝

「依託道路交通規劃的分析研究,我們提出調整路板劃分,拓寬步道空間,同時統籌設計住宅底商的前區空間。」北規院弘都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一所的景觀設計師黃小川說,一處處公共活動空間落成,不僅展示了歷史文化,豐富了群眾生活,也優化了周邊交通,改善了營商環境。

「如今的朝陽門南、北小街,正從‘道路林蔭化’到‘街道公園化’轉變。」設計師們推動「參與式設計」帶動街區共治,社區、商戶、街坊參與進來,為這條古老的街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編輯 李憶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