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也有男女差異」,世界鎮痛日將至,專家呼籲關注性別維度

每年10月的第三個週一是世界鎮痛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疼痛的性別差異」(Sex and Gender Disparities in Pain)。專家介紹,臨床上已觀察到疼痛發病及治療效果的男女性別差異,但此方面的專業研究仍然缺乏,有待提高關注。

去年我國慢性疼痛相關疾病住院患者超2600萬例

今日(10月19日),世界鎮痛日發佈會暨疼痛醫學周學術會議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2024年疼痛醫學周學術會議舉行。主辦方供圖2024年疼痛醫學周學術會議舉行。主辦方供圖

疼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而慢性疼痛是一種獨立的疾病。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疼痛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後的第三大健康問題。疼痛患者不僅身體承受著巨大痛苦,亦常常伴隨焦慮和抑鬱情緒,影響生活質量。據統計,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且每年以1000萬-2000萬的速度快速增長。

2023年,我國慢性疼痛相關疾病住院患者高達2615萬例,僅疼痛科收治的患者就提升了35.1%。

會上多位專家指出,疼痛學科要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就要結合社會環境的變化趨勢,提供更精準、有針對性的診療服務。

疼痛中的性別差異有待研究跟進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表示,慢性疼痛的產生、發展都存在性別差異,這與不同性別間性激素水平、內源性鎮痛系統以及大腦結構和功能等多種因素有關,也與女性社會功能角色的特殊性等社會心理因素有關。

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介紹,雖缺乏研究大數據,但在臨床接診中可感受到疼痛的性別差異。該院2023年疼痛科住院患者近60%是女性,高於男性,骨質疏鬆往往伴隨疼痛問題,疼痛科接診的老年女性骨質疏鬆患者也顯著多於男性。

「性別差異在疼痛中的體現,一方面是不同性別各自僅有的問題,如女性的生理痛、分娩痛;另一方面,男女在同類疼痛的傳導、感知、整合上存在生理差異;此外,同樣的治療方式,不同性別效果不一樣,可能涉及藥物動力學、藥效學。」樊碧發告訴記者,如腳後跟疼痛在男女中都常見,臨床診療中發現,男性患者通過常規治療手段一般很快見效,而女性患者更容易反復。

社會角色分工也可能影響疼痛差異。「男性體力活動更多,女性則承擔更多家務勞動,但後者並不意味著勞損更少,甚至可能造成更多疼痛。總的來說,現在國際上已經關注到這方面的區別,但專業研究領域還存在空白,臨床診療中也較少考慮性別維度,因此今年提出了這一主題呼籲關注。」樊碧發稱,關注性別差異本質上是醫療精細化和深入化的要求,希望從業者們將來能有意識地開展更多基於性別差異的醫學研究。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