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簡牘博物館 尺寸之間 探華夏千年

甘肅簡牘博物館外景。圖片由甘肅簡牘博物館提供甘肅簡牘博物館外景。圖片由甘肅簡牘博物館提供
觀眾在甘肅簡牘博物館「書於簡帛」展廳內參觀。圖片由甘肅簡牘博物館提供觀眾在甘肅簡牘博物館「書於簡帛」展廳內參觀。圖片由甘肅簡牘博物館提供
天水放馬灘漢紙本地圖。圖片由甘肅簡牘博物館提供天水放馬灘漢紙本地圖。圖片由甘肅簡牘博物館提供
《勞邊使者過界中費冊》簡牘。圖片由甘肅簡牘博物館提供《勞邊使者過界中費冊》簡牘。圖片由甘肅簡牘博物館提供

【新時代文化地標】

坐落於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馬灘文化島上的甘肅簡牘博物館,是一家以簡牘收藏保管、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展示利用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目前全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博物館。

甘肅是簡牘大省、漢簡之鄉。西北乾燥的氣候、砂質土壤為簡牘保存提供了理想的環境。自20世紀初以來,甘肅在絲綢之路沿線的漢代驛置、長城烽燧等遺址相繼出土漢簡約6萬枚。

「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甘肅簡牘文獻,是絲綢之路上你來我往、萬千故事的日常書寫,又是秦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的第一手資料,對我們研究絲綢之路、研究中國古代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說。

早在2012年就成立的甘肅簡牘博物館,一直存在著「有館無舍、館展分離」的狀況。2023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開放短短一年時間,她已成為當地新的文化地標和文化名片,遊客接待量突破110萬人次。今年5月,該館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簡述中國」基本陳列獲全國博物館年度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甘肅簡牘博物館現收藏簡牘近4萬枚,漢代帛書、懸泉西漢紙、漢代毛筆、屯戍用品及其他文物1萬餘件。5萬餘件藏品中,珍貴文物達到3.2萬件,佔比居全國博物館前列。

走進甘肅簡牘博物館,厚重的邊塞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館內常設「簡牘時代」「簡述絲路」「邊塞人家」「書於簡帛」4個基本陳列,涉及簡牘發現的歷史、簡牘中的絲路故事、漢代邊塞人的日常生活、漢簡中蘊含的書法藝術等,通過實物展示、圖文解說、影像互動、場景複原等展示手段,為公眾全面、生動地展現了甘肅簡牘里的絲路文化與中華智慧。

觀眾在移步換景中,與珍貴文物對視,觸摸歷史的脈搏——

「長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伏置三十五里……」站在巨大的絲綢之路示意圖前,左側的《居延里程簡》詳細記載了從漢代都城長安至張掖郡的20個驛置名稱,右側的《懸泉里程簡》記載了從武威郡到敦煌郡14個驛置的詳細信息。兩枚出土於不同地點的簡牘,卻「接力」勾勒出漢代絲綢之路東段、長安至敦煌的具體線路走向和重要節點。它們作為重要實證材料,助力「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在2014年成功申報世界遺產。

「往來過費凡直千四百七十。肩水見吏廿七人,率人五十五。」這是館藏一級文物《勞邊使者過界中費冊》上的記載。這件文物1973年出土於肩水金關遺址,內容是朝廷派使者慰問邊地吏卒,途經肩水金關時的費用記錄。27名官吏平均每人攤了55錢,這可能是最早「AA製」的記錄,也反映出當年基層官吏之不易。

《康居王使者冊》由7枚漢簡編連成冊,記載了康居王使者前來貢獻,所獻的三匹膘肥體壯的白駱駝被評估為羸瘦的黃駱駝,對這不實結果,康居使者上訴朝廷申冤;牆壁題記「四時月令詔條」,詳細記錄了「禁伐、禁漁、禁殺幼小動物」,是一部寫在牆上的漢代「環境保護法」……

有觀眾在社交平台留言:「你不會想到,那樣小小的一寸簡片,竟蘊含著那麼多的歷史細節,折射出千年前的政治、文化與生活。」

輸入個人信息,可以生成屬於自己的出關憑證;拉弓射箭,可以體驗戍邊將士的「秋射」考核;借助多媒體影像,再現西北漢簡考古發掘的情景……甘肅簡牘博物館還利用全息呈現、數字孿生、AR等多媒體技術,給觀眾帶來一場身臨其境的簡牘之旅。

每一枚簡牘,都記錄著中華文明,傳承著文化根脈。無數後人駐足觀望,在古今對話中,認清中華民族的所來之路。

(本報記者 尚 傑 王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