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智慧丨從替父還債到南洋首富,陳嘉庚的從商秘訣在於這兩個字
編者按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廈門。在八十八年的人生里,他下南洋,在異邦建立起一個中國人的工商企業王國;投身教育,散盡家財用畢生心血成為舉世聞名的教育實業家;堅守民族大義,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他被毛澤東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在陳嘉庚誕辰150週年之際,《閩人智慧》欄目特別策劃並推出《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系列,仰望星空,回望陳嘉庚先生光輝偉大的一生。
從漁村少年到南洋首富
在異國他鄉
赤手空拳創立龐大的商業帝國
《閩人智慧·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
第一期
瞭解陳嘉庚的商業帝國
陳家有兒初長成
1874年,鷺鳥在江面輕舞雙翼,搧動起一個時代的洶湧波濤。
這一年,是清同治十三年,王朝的盛世早已不在。這是一個被陰霾籠罩的時代,積貧積弱的國家,彷彿一艘在狂風暴雨中艱難前行的破船。
也是在這一年的10月21日,在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仁德里集美社(今廈門市集美區)的小漁村,一名男嬰降生了,父親為他取名嘉庚,意思是他的出生給家庭帶來了好年好月好日子。
出生後,陳嘉庚一直與母親孫氏、弟妹生活在一起。孫氏樂善好施,她慷慨大義的為人,為年幼陳嘉庚埋下「誠」與「毅」的種子。
歷史的時間軸撥至1890年深秋,17歲的陳嘉庚告別慈母,乘坐帆船前往新加坡投奔父親。
經過一個多月的顛簸,陳嘉庚踏上了異國的土地,被父親陳杞柏安排在順安米店跟著族叔學習。他做事認真規矩,領貨絕不延緩,記賬清清楚楚。
兩年後,族叔回國,19歲的陳嘉庚遵照父親的意願,擔任起經理的職責,掌管起有著十多萬元資產的店業。
正當他在新加坡的事業如火如荼,商業版圖越發壯大時,在遙遠的故土,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民族存亡的危機空前嚴重,這讓陳嘉庚心痛不已。
國難連著家難。1898年,一場瘟疫向集美襲來,陳嘉庚的母親和妹妹先後病逝,聞聽噩耗的陳嘉庚立即回鄉葬母。
可當守完3年母喪的陳嘉庚回到新加坡時,卻發現原本興隆的米店已經門庭冷落,負債近30萬元。
按照新加坡法律,兒子不必償還父親債務,但是陳嘉庚卻出人意料地決定自己償還父親的一切債務。
選擇在父親倒下的地方站起來,這一次不按常規出牌的舉動,讓陳嘉庚開始在新加坡華人社會中立起自己的聲望。
從黃梨「蘇丹」到「橡膠大王」
此時的陳嘉庚身上僅有七千餘元,要償還父親欠下的債務談何容易。如何用最小的投資,換取最大的回報?陳嘉庚將目光鎖定在了「黃梨罐頭」上。
黃梨,即鳳梨、菠蘿,是當時新加坡最大宗的水果之一,銷路廣泛,且製作罐頭成本較低。陳嘉庚在距離新加坡市區十里之遙的三巴旺買下一塊山地,用茅草木料蓋起廠房,購置舊機器,生產黃梨(菠蘿)罐頭。
陳嘉庚給自己的黃梨罐頭的商標定名為"蘇丹",意思就是黃梨罐頭之王;黃梨廠則定名為「新利川」,取的是「新的利潤源泉」之意,祈盼由黃梨廠而開發出新的財富源泉。
陳嘉庚的期望並沒有落空,很快簡陋的黃梨廠為他帶來了第一筆效益。三個月後,新利川黃梨廠獲利九千元。
從絕境中拚殺出來的陳嘉庚初戰獲勝,就以"新利川"為立足點,兼營父親企業與人合夥的「月新」黃梨廠,接著又開設了「謙益號」米行,米行也兼做罐頭廠的營業機關,成為陳嘉庚這個時期的商業樞紐和工業中心。
1904年,陳嘉庚在"新利川"附近購買了一塊空地,用來種植黃梨,取名"福山園"。這片五百英畝的土地,後來真正成為陳嘉庚事業發展的福地,陳嘉庚用它來種植橡膠,成為其所創建的東南亞「橡膠王國」打下牢靠的基礎。
到1907年,陳嘉庚實現了他的承諾,還清了父親欠下的所有債務,他「一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一大佳話。
在同時期的歐洲,蒸汽機所引發的工業革命進入鼎盛時期,這也就帶來了西方社會對於橡膠、銅、鐵等物資的大量需求。
這個行業很少有華人商家涉足,因此,華人中誰要是先進入這個新領域,誰就可能得商機之先。
陳嘉庚敏銳地覺察出了這個機會。
他花2000元不到的價格向橡膠商人購買了18萬粒橡膠種子,又在馬來西亞購買土地,種植引入東南亞不久的橡膠樹。橡膠園的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的加工橡膠開始,陳嘉庚逐步把橡膠生意從下遊做到上遊,後續又創辦了橡膠製品廠,賣膠鞋,製造輪胎和其他日用品。
到了1925年,陳嘉庚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同時也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橡膠產業的四大拓荒者之一。
此外,他還擁有冰糖廠、木材廠、餅乾廠、皮革廠、肥皂廠等30多家工廠,150多家商店。鼎盛時期,陳嘉庚的營業範圍遍佈五大洲,僱傭員工超過3萬人,總資產超過1200萬元。
誠以待人,毅以處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陳嘉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海路受阻,各廠所產的罐頭和熟米都運不出去,工廠被迫停產,陳嘉庚開始「艱難維持,度日如年」。
生死存亡之際,進退維穀之間,陳嘉庚展現出了他的膽略與遠見。他決定,自己解決航運問題,在別人不敢為之的遠航運輸上開闢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他先是靠租船運輸,分別租下了載重1300噸的"萬通"和載重2500噸的"萬達"兩艘輪船,運來熟米,再送到印度銷售。
為經營海運順利,陳嘉庚一不做二不休,以30萬元的價格購買了一艘3000噸級的輪船,名為「東豐」。一年後,他又購買了一艘3750噸級的客貨輪,名為「謙泰」。
也是在這個時候,陳嘉庚的愛國心又一次被刺痛。依據英海峽殖民地的法律規定,若陳嘉庚想要成為自己所購買的兩艘輪船的船主,進而開展航運業務,就必須擁有英國國籍公民的身份。
於是,在1916 年,陳嘉庚無奈地向英國政府提出加入英國國籍的申請。申請很快便得到了批準,然而陳嘉庚的心中卻滿是憤懣。
後來,他說:「我中華民國,海岸線之長為世界各國冠,而尤以閩粵二省居最重要地位。自中外通商以來,海權喪失,百業落後,尤以海利為甚。」
1925年,極具商業頭腦的陳嘉庚已經成為南洋響噹噹的企業家,代理商遍佈了五大洲,其代表警醒振興中華民族工商業的註冊商標——中國鍾標也隨著商品流通為世界人民所認識。與此同時,他的橡膠業也發展至最高峰,盈利達400萬元,總資產達1200萬元。
一座由中國人親手打造的 「橡膠王國」,在新加坡河畔強勢崛起,閃耀著令人矚目的光芒。
回顧陳嘉庚經商創業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陳嘉庚的身上一直有一種精神。他稱它為「誠毅」:誠信果毅。
憑藉著這種精神,陳嘉庚打造了屬於他的商業帝國,也正是商業上的最大成功支撐著他開啟日後的興學計劃,同時,「誠毅」也將成為他的育人宗旨。
(福建日報全媒體傳播中心、「閩人智慧」編輯部出品 作者:福建日報記者 林聞 通訊員:集美區融媒體中心 陳季玉、劉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