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超半數盧保經濟學獎獲得者存師承關係

香港時間10月14日下午5點45分,2024年盧保經濟學獎揭曉,獎項花落三位美國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aron Acemoglu(達龍·阿傑姆奧盧)、Simon Johnson(西蒙·莊臣)和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James A.Robinson(占士·魯濱遜),他們因「研究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繁榮」理論共同獲獎,該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國家富裕,而有些國家貧窮。

2024年,盧保經濟學獎全額獎金為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48.4萬元。

盧保經濟學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費特·盧保的經濟學獎」, 自1969年首次頒獎以來,盧保經濟學獎共頒發56次,共授予96位經濟學家,其中有26次為1位獲獎者、20次為2位獲獎者、10次為3位獲獎者。

導師在學者的學術生涯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的統計,很多盧保經濟學獎獲得者之間都存在師承關係。由於所在領域及盧保獎關注點的變化,至少有六位導師獲得盧保經濟學獎的年份晚於自己的學生。

幾乎所有盧保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都起步於博士階段,此後大部分在高校等研究型機構中繼續自己的科研。

出自名師門下是否更容易獲得諾獎?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的統計,很多盧保經濟學獎獲得者之間都存在師承關係。截至目前,96位獲獎者中,共有55位學者之間存在師承關係,其中有兩條師承關係鏈長達四代,分別是堅尼斯·阿羅(1972)-艾力·馬斯金(2007)-阿比吉特·班納吉(2019)-埃絲特·迪費奧(2019)和西蒙·庫茲涅茨(1971)-米爾頓·弗列特曼(1976)-哈利·馬科維茨(1990)-威廉·夏普(1990)。華西里·利安惕夫(1973)和堅尼斯·阿羅(1972)最是「桃李滿諾獎」,且二人的學生關係網在米高·斯賓塞處交彙。

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和認可度都需要積年累月的沉澱,盧保獎評委會的關注點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有所變化。有時,學生比導師更早獲得盧保獎。

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六位導師獲得盧保經濟學獎的年份晚於自己的學生,早期的例子如華西里·利安惕夫(1973)-保羅·山繆森(1970),近期的例子如祖舒亞·安格里斯特(2021)-埃絲特·迪費奧(2019)。羅伯特·威爾森比自己的兩名學生獲獎都晚,於2020年與第三名學生保羅·米爾格羅姆共同獲獎,除他們外,還有三對師生因共同的研究成果獲獎。

統籌:任嬌

記者:任嬌

數據分析師:董怡楠

設計:任婉晴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