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在施工地3500餘個,近半數實施智慧工地做法

新京報訊(記者曹晶瑞 王子誠)正在建設中的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是「北京市智能建造試點工程」之一,10月22日,北京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及智慧管理標杆工地觀摩學習活動在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啟動。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監督總站副站長董曉明介紹,目前全市在施工地3500餘個,其中實施智慧工地做法的工地數量佔到近一半。

上午記者來到位於通州區的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觀摩學習活動現場,共設置安全管理、高效建造、綠色建造等六大展區,銲接機器人、智能安全帽、基坑監測系統等施工「新裝備」亮相。

銲接機器人現場演示。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銲接機器人現場演示。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董曉明介紹,本次觀摩學習活動共有來自全市相關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負責人及各工程項目負責人等600餘人參加。觀摩人員可以通過VR體驗、觀看影片、參觀樣板模型等方式,詳細瞭解以「156項目管理數智建造平台」為管理手段的智慧工地項目、智能巡檢機器人、BIM+VR安全體驗系統、塔吊智慧監測系統等10餘項先進成果。

此次活動舉辦地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是「北京市智能建造試點工程」之一。據中鐵建設集團北京公司項目總工程師趙相陽介紹,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位於通州區桑治莊鎮,總佔地面積22.65公頃,規劃總建設面積46.9萬平方米,目前項目主體結構已經完工,正在進行二次結構施工。據悉,該項目集合了諸多智能建造工藝,比如,項目採用了三維掃瞄儀+BIM技術,通過模擬推演,可將安裝精度控制在毫米級;在「近零能耗建築」幕牆優化設計方面,採用智能電動遮陽百葉,實現綜合節能20%以上;建築內部採用的地下室結構鋁模體系技術,可使拆模後混凝土表面達到飾面級清水混凝土效果,鋁模板還能反復周轉使用200次以上;使用太陽能路燈,每天可節約40度電;智慧噴霧降塵系統,可實時監測自動控制噴灑面積和時長;將碎石等廢料作為回填材料,助力實現建築垃圾再利用等。

董曉明介紹,近年來,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要求各施工企業加強建設工程安全質量治理能力,推進智慧化建設。目前全市在施工地3500餘個,其中實施智慧工地做法的工地數量佔到近一半。

董曉明表示,下一步,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將加快推進全市施工現場智慧化管理技術普及工作,推動更多的企業和項目充分應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瞄準日常管理中的痛點,加大應用場景和功能開發,實現更加精準的智能監管,提高施工現場安全質量管理水平,推動全市建築業轉型升級,加快實現建設工程領域高質量發展。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