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蔚小理們」逃離價格戰的新出路 | 焦點分析

文 | 田哲

編輯 | 蘇建勳

「雖然不清楚怎麼造機器人,但是不少車企友商組建了機器人團隊,我們也必須跟上。」

汽車工程師黃明最近接到任務,他所在的部門必須組建一支團隊研發機器人,但對於機器人研發週期、具體用途,他沒有細緻規劃,「總體與行業進展一致。」

黃明沒有時間細想,他必須盡快招募經驗豐富的機器人大牛加入,因為人才爭奪的壓力不僅來自機器人初創公司,也來自內部競爭——公司多個部門已經著手研發包括人形、機械臂在內的機器人,「有點內部賽馬的意思」。

自2021年特斯拉公佈其自研人形機器人後,多家車企小鵬、蔚來、奇瑞等陸續公佈機器人研發動態,推出多款機器人產品。近期,奇瑞展出了機器狗、人形機器人等兩款機器人產品。

奇瑞人形機器人奇瑞人形機器人

另一部分車企則通過投資,提前佈局機器人版圖。僅2024年,北汽集團旗下的北汽產投就已投資帕西尼感知科技、銀河通用機器人、逐際動力等機器人初創公司。而在眾多機器人初創公司之中,智元機器人收穫了較多車企青睞,其投資人包括比亞迪、北汽、上汽等知名車企。

一位車企系投資人告訴《智能湧現》,公司自去年開始關注機器人行業,迄今已投資多家機器人公司。談及原因,他表示,汽車工廠場景豐富,機器人應用後能積累豐富數據用以迭代機器人,但更重要的是,汽車行業正陷入價格戰,急於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

「現在新能源汽車如果不大幅度降價,可能沒有銷量,但降價過多,又會導致車企虧本,同時沒有市場聲量。於是我們投資機器人公司,希望機器人能成為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汽車價格戰的始作俑者是特斯拉。

2023年1月,特斯拉宣佈其熱銷車型Model 3、Model Y降價2-4萬元,以刺激銷量增長。降價效果立竿見影,次月特斯拉銷量環比增長12.6%。此後,國內各車企紛紛跟進,推出新能源汽車降價優惠政策。部分車企推出的新能源汽車,售價甚至低於同級別燃油車。

但長期的價格戰不斷壓縮車企毛利率。特斯拉年報顯示,2022年其毛利率25.6%,而2023年這一數字為18.2%,毛利率同比降低7.35%。

當」低價「與銷量緊密綁定,幾乎沒有汽車行業玩家能從價格戰逃離,而更具想像空間的機器人行業,自然成為了汽車行業新的必爭之地。

工廠+零部件,汽車玩家入局機會

人形機器人大致由三部分組成:以多模態大模型為核心的」大腦「,控制運動能力的「小腦」,以及機器人的本體。

對於擅長精密製造、智能駕駛的汽車行業玩家而言,「小腦」和本體是其佈局機器人的最佳切入點。

特斯拉是率先宣佈研發人形機器人的車企,2021年其推出首款人形機器人Optimus,預計2025年年初小批量生產後,率先在特斯拉工廠使用。在近日的特斯拉活動上,Optimus已具備舞蹈、熟練抓取物體的能力。

Optimus操作能力的快速迭代,原因在於其已在工廠投入應用。公開信息顯示,特斯拉為Optimus配備了數十人的遙操作團隊,他們必須身穿動作捕捉裝備和VR頭顯,執行各類指定動作工作,採集AI訓練數據。

特斯拉遙操機器人特斯拉遙操機器人

遙操作是機器人公司收集真實數據的方式之一,其優勢在於,採集的數據訓練機器人後,將提升機器人相關任務的成功率。

一位行業人士表示,汽車工廠生產環節多樣,要求明確,可為人形機器人收集大量真實數據,因此汽車工廠成為了大多數人形機器人產品落地的首選場景。而對於擁有工廠的車企而言,研發機器人將擁有先天的數據採集優勢。

另一面,規模化量產的汽車零部件應用於人形機器人,可降低機器人本體開發成本。

根據《埃隆·馬斯克傳》,為了讓Optimus的手腕具備三個自由度的同時,保持較低的製造成本,團隊將特斯拉車上的升降門執行器應用至Optimus,從而降低了數百美元成本。

人形機器人行業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有可能為機器人供應零部件。銀河通用機器人產品總監朱輝告訴《智能湧現》,由於零部件尚未標準化,現在市面人形機器人產品基本是「0號機」,行業玩家對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要求是能用就行。

部分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已瞄準機器人賽道,譬如彙川技術、拓普集團、速騰聚創等汽車知名一級供應商曾表示,將研發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

《智能湧現》獲悉,部分智能駕駛公司也正在關注人形機器人動態,考察入局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可能。

智能駕駛技術經過多年迭代,其技術成熟度已經過市場驗證。根據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統計,2023年,具備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乘用車銷量995.3萬輛,市場滲透率達47.3%。

而近年被智能駕駛公司成功驗證的端到端大模型,正出現應用於人形機器人的趨勢。 

端到端大模型旨在將智能駕駛傳統的感知規控模塊,整合至一個統一的模型中,只需輸入原始數據就能輸出最終軌跡或者控制指令,從而大幅提升智能駕駛系統擬人化和通用性。如果端到端大模型應用至機器人,則能提升機器人在不同操作任務的通用性和靈活性。 

業界已經開始將視覺語言大模型用於智能駕駛,解決場景理解以及規劃問題。

在地瓜機器人算法技術負責人隋偉看來,雖然機器人與汽車的應用環境有所不同,且機器人面臨的環境更複雜和多樣化,但大模型的通用性同樣可以解決機器人的場景理解問題。將視覺語言大模型用於機器人的場景理解,有助於提升機器人在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

機器人行業,門檻不低

人形機器人零部件尚未標準化,向汽車零部件公司敞開大門,但並非所有玩家都能順利入場。 

在隋偉看來,新能源汽車與人形機器人之間的差異,將導致兩者的供應鏈向不同方向分化。 

首先,人形機器人更多採用關節技術,關節使用的傳感器與智能駕駛不會嚴格一致,因此,機器人公司可選擇的傳感器類型更多。 

而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如電機、執行器等,多家機器人公司通過自研以提高機器人能力上限,這在一定程度影響相關零部件市場。

一位機器人從業者告訴《智能湧現》,由於零部件對機器人的後續迭代有著較強影響,機器人公司採購零部件時相對謹慎。在他看來,汽車零部件公司初入機器人領域,產品成熟度難以保證,因此較低概率與汽車供應鏈公司合作。

其次,儘管智能駕駛技術可複用於人形機器人,但應用範圍較為有限。 

朱輝表示,由於新能源汽車與輪式機器人都通過輪胎行駛,因此智能駕駛部分算法可應用於輪式機器人。但兩者的差異在於,輪式機器人擁有腿部關節,自由度相對汽車更高。 

此外,輪式機器人有可細分為雙軸、四軸等類型,自由度及全身平衡均有較大差異。

事實上,對於擅長製造、整合供應鏈的車企而言,研發機器人也並不容易。

馬斯克曾表示,今年年底,Optimus靈巧手將從11個自由度翻倍至22個,但近日特斯拉活動顯示,其展示的靈巧手自由度沒有明顯升級。可見,即便擁有豐富製造經驗、投入大量成本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研發也並非一帆風順。

特斯拉展示的靈巧手特斯拉展示的靈巧手

儘管如此,馬斯克仍對機器人業務保持信心。他預計,人形機器人業務將超過特斯拉其他業務的總和,為特斯拉創造數十萬億美元的市值。

人形機器人距離量產商業應用仍有距離,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起跑線,這是汽車玩家爭先入局的原因之一,他們都相信能從中分得市場蛋糕。至少,價格戰暫時不會在機器人行業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