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獸」光伏:喊話小企業低價投標,惡性競爭掙脫難

資料圖/IC資料圖/IC

劍指低價惡性競爭,光伏行業協會劃出了組件成本紅線。

「0.68元/W的成本已經是當前行業優秀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按相關規定,中標合約必須是高於成本。」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再度呼籲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的同時,稱將和各市場參與方一道,關注最新的招投標結果。 如出現違反《招投標法》的招投標結果,將積極探討通過行政監管和法律球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這一發聲不出意外地一石激起漣漪。多名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達了謹慎的樂觀,相比限產等措施,限制低價投標已是相對具備可行性的操作,「至少算是好的開頭」。

從央企集采的招標信息來看,10月22日,中節能開標的2.5GW組件集采,其報價的最低價及均價均較9月中旬有所上漲。

不過,在保持有限樂觀的同時,多家企業同時提到限制低價的局限。有企業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直言,當下行業面臨「囚徒困境」,單純依靠企業自律較為薄弱。

協會接連出手,企業集體發聲帶動股價上揚。10月23日,光伏板塊領漲A股。海優新材盤中漲停,收41.46元/股,創近半年新高。此外,大全能源、通威股份、福萊特等個股漲停。

組件亮出底價,限價劍指小企業低價搶市場

10月18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所發佈文章標題也著為吸睛——光伏組件當前成本分析:低於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

文章提出,近一段時期以來,招投標市場不斷出現超低價中標的案例。中標價低於成本,已成為困擾光伏製造行業的難題。協會經彙總、統計、分析與整理,提出0.68元/W的最終組件含稅生產成本(不含運雜費)已經是當前行業優秀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

針對低於成本中標以及低於成本中標後可能出現的以次充好、不能履約的行為,協會將予以關注,並考慮採取全行業通報、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等方式,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這已不是行業協會首次就低價競爭發聲。數日前的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舉行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專題座談會,來自產業鏈各環節的16家頭部企業就「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渠道」達成共識。

此次座談會為閉門會議,據悉列席的均為企業領導級別。數家企業向貝殼財經記者證實,雖然協會措辭沒有直接列出關聯,但0.68元/W的成本價即是在這一座談會上提出。

多家企業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成本涉及企業的核心數據,由於技術與供應鏈整合程度不同,每家公司的成本有所不同,但組件0.68元/W的含稅生產成本算是當前比較權威的數據。「要注意的是這一數據依然是刨除了運費、損耗等支出後所得出的」。

一家出貨量靠前的組件企業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行業協會所給出的0.68元/W是不含費用與折舊的現金成本,並且為頭部企業才有可能做到的水平。而如果計算進各項費用後的組件全成本價格將超過0.73元/W,其中包含了大幾分的費用,以及數個點的折舊費用。

行業協會發佈價格紅線的背後,是今年以來組件招標價格的不斷走低。

今年8月以來,公開招標中披露的組件價格已降到0.6+元/W區間,再度刷新新低。根據智彙光伏的統計,9月18日華電集團2024年第二批光伏組件集中採購正式開標,其中最低投標價降至0.622元/W。

貝殼財經記者自業內人士處瞭解到,在招標中報出低價的多為中小企業及新進入者。

「主要很多小一點的企業就靠低價搶市場,虧點總比賣不出去強。」一名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並以「囚徒困境」形容當下的行業現狀,即個體最優解並不等同於集體最優解,這也導致企業會有自己的考量,「實事求是地講,在大標面前,競爭遠大於合作」。

「小企業跟一線企業比競爭力,就是價格。」一位光伏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如果在價格同等的情況下,小企業品牌不如大企業,必然無法競爭。而選擇低價投標,大概率是為了去庫存,「賠本賺吆喝」以儘可能地回籠資金,在當前行業洗牌中活下去。

不斷降低成本,廠商最終犧牲的可能是產品質量。有分佈式項目的採購商向貝殼財經記者透露,部分組件廠為了壓降成本選擇從二線材料供應商處進行採購。而為了避免買到低價但質量不達標的組件,目前只敢採購一線幾家組件廠的產品,並且只從原廠採購,不通過經銷商拿貨。

苦於價格戰,光伏行業抱團擺脫虧損

於光伏行業而言,業績跌落頂峰並深陷虧損後亟須自救。

隨著產品持續降價,今年特別是二季度以來,各個產業鏈的光伏企業幾乎均出現成本倒掛,乃至現金虧損。中報顯示,光伏板塊依然面臨盈利困境,頭部四家組件龍頭交出近年最差成績單,合計虧損超過40億元。其中,隆基綠能虧損超過50億元,僅晶科能源與天合光能兩家尚維持盈利。

對於行業抱團取暖,多名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達了謹慎的樂觀——限制低價投標已經是相對具備可行性的操作。

晶科能源方面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從參會反饋來看,各方態度積極並達成了共識,並從「限低價」和「去產能」兩個方面部署了具體工作。會議由行業協會牽頭髮起,同時也得到了各監管部門和決策層的重視和支持,後續效果值得期待。10月18日協會發佈了關於限制最低投標價格的呼籲,說明會議共識正在快速落地,作為企業表示歡迎和支持,並希望可以盡快形成更多長效機制,助力行業早日重回健康發展軌道。

「當下大小企業都苦於價格戰,但沒有企業能夠或者說有勇氣不參與,協會的倡議獲得了大企業的默契相應,行業的氛圍也有希望隨之發生變化。」上述觀察人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發聲不僅面向生產製造企業,同樣提及以央國企為主的項目方。行業協會稱,招標方要尊重市場規律,遵守法律規定,以設定最低限價、降低價格得分比重、提高服務和質量得分比重等方式,製定合理的招標方案,從而引導投標方將投標重點轉移到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履約能力上。

而從央企集采的招標信息來看,10月下旬價格出現一定回升。10月22日,中節能2024年度光伏組件框架協議採購開標,該項目採購2.5GW的N型TOPCon雙面組件,共13家企業參與,頭部組件企業都在其中,項目投標均價0.694元/W,報價範圍為0.675至0.722元/W,與9月中旬相比,此次集采報價的最低價及均價都有所上漲。

不過,在樂觀的同時,多家企業同時提到了限制低價的局限——行業協會的發聲依然僅是倡議性質,最後能否得到執行依賴的是行業自律。「說白了行業協會沒有執法權,所以具體效果有待觀察。」有企業向貝殼財經記者直言,單純依靠企業自律較為薄弱。

業內態度相對保守,根源或在於改變報價並不能徹底解決當前的行業困境。

「即使真的招投標價格有所變化,但本質上大家關心的產能出清問題依然沒有任何改善。」一名行業觀察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供需的失衡,需要通過對不具備競爭力的產能的淘汰來實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