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民城市|從口袋廣場到好學校,家門口還有更多可能

在徐彙區永嘉路住了一輩子,81歲的顧燮增最近喜歡打卡的地方是家附近的嘉瀾庭口袋廣場。

「離家就幾分鐘的距離,在這裏和鄰居聊聊天,看看在這裏玩耍的孩子,還有一家咖啡館,小巧又精緻,別提多適意了。」顧燮增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10月23日,「我們的人民城市」主題採訪活動來到上海市徐彙區,關注民生改善。活動第一站就來到了嘉瀾庭口袋廣場,這裏是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一個縮影。

嘉瀾庭口袋公園。 均為澎湃新聞記者韓曉蓉圖嘉瀾庭口袋公園。 均為澎湃新聞記者韓曉蓉圖

 休閑、就醫、用餐「抬腳即達」

別看嘉瀾庭口袋廣場現在已變身成了風貌區內稀缺的熱門社交地,幾年前這裏還非常簡陋。

上海市徐彙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劉陽介紹,永嘉路309號曾是一處二級舊里,緊鄰風貌區內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石庫門裡弄「慎成里」。完成改造後成為一片大面積的空地,政府先後召開了4次聽證會問計於民,最終改建成了沿街寬約18米、縱深約40米、佔地767平方米的小廣場式口袋公園。廣場的名字也廣泛徵集了群眾意見,綜合「永嘉路」「毗鄰張瀾故居」「敞廊圍合形似庭院」等元素,一個上口又詩意的名字「嘉瀾庭」應運而生。

天秤街道社區管理辦副主任陸鵬飛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口袋廣場半徑一公里內學校較集中,有襄陽南路第一幼兒園、徐彙區向陽小學、徐彙區建襄小學、上海市第二初級中學、上海市位育初級中學等,不少接孩子的家長以前沒有落腳點,現在會到口袋廣場里坐著等孩子放學,接到孩子後,孩子們也可以在口袋廣場里休息玩耍,「這裏成為了充滿溫度和活力的街角景觀。」

嘉瀾片區社區衛生服務站。

在嘉瀾庭口袋廣場逛了一會兒後,82歲的上海市民劉玉華步行了十分鐘左右,篤悠悠來到了位於建國西路253號的嘉瀾片區社區衛生服務站,到這裏做中醫理療。

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之前去三甲大醫院,排隊很長,手機預約也很麻煩,社區衛生服務站就在家門口,很方便,效果更好。」劉玉華此前在社區衛生服務站治好了腰疼,這次左手腱鞘炎,她繼續過來理療。劉玉華表示,社區衛生服務站不僅效果好,費用也不高,大部分都可以納入醫保統籌。

嘉瀾片區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心主任楊祺告訴記者,服務站將優質中醫藥資源引進社區,比如引入國家非遺魏氏傷科,聘請瑞金醫院骨傷專家胡大佑下沉社區,讓轄區居民就近獲得高品質、高療效的一站式中醫藥服務。除了服務老年人,還針對周圍年輕白領群體,探索開闢城市中醫藥療愈之旅,打造「一人一空間」,此外還把優秀的中醫藥文化送進周邊的學校,提升小公民的中醫藥健康素養。

上午11點多,天秤路137號的新里·137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社區長者食堂就排起了長龍,78歲的王保華是一名退休軍人,「餐廳針對60歲以上老人和軍人有優惠價,我買了醬鴨腿,打八一折,有了社區食堂,我就不需要自己燒飯了,非常方便。」

新里137黨群服務中心。

社區服務辦四級主任科員李龍芹介紹,徐彙區天秤街道新里·137黨群服務中心提供的是「智慧+溫度」的全齡化社區服務,讓市民可以感受到從「新里」到「心裡」的高質量服務。新里·137黨群服務中心有上下兩層,總面積1186平方米,今年9月正式啟用,既是傾聽民聲、彙聚民智、凝聚民心、解決民憂的服務樞紐站,也是社區助餐、養老托育、文化休閑的溫馨客堂間,還是五社聯動、鄰里互助、多元共治的紅蘊共享家。

全齡友好的社區活力空間

總佔地13000平方米的康健體育公園是上海市首家社區球場。康健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於光亮介紹,公園2004年建成,2019年進行了設施改造與功能升級,成為徐彙區首家能夠同時服務社區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和殘障人士的市民健身(健康)中心。

康健體育公園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康健體育公園現擁有智慧健身步道、足球場、智慧籃球場、室外智能健身房(智慧健身苑點)、乒羽館、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康健苑(殘障人士健身房)、市民健身驛站(中青年健身房)、兒童遊樂區、體育文化收藏館等10多項功能設施,成為全齡友好、共享開放的綜合型社區公共運動空間,可滿足不同年齡、不同人群差異化的運動健康需求。

10月23日下午,83歲的上海中學退休教師火觀民又到位於桂林西街168號的康健體育公園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運動了。

「這裏很好,離家近,項目多,我辦了年卡,每個月原價99元,政府補貼30元,買一年年卡還贈送兩個月,算下來每月只要自付五十幾元。」火觀民開心地對澎湃新聞說,得益於在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每天兩小時的鍛鍊,在退休教師返校活動中,他總因身體好、腰杆筆直顯年輕而被同齡人羨慕。

83歲的上海中學退休教師火觀民每天鍛鍊兩小時。

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是上海在全國首創的面向老年人的社區多功能健身場所,運營方尚體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總監餘晨潔告訴記者,這是政府、高校和企業共同投入,產學研結合推進多方共贏的項目。上海全市目前已建成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共136家,16個區全覆蓋,全國包括上海在內共有16個城市建設了158家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晨介紹,上海在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為老年人建立「一人一檔」的運動健康檔案,通過跟蹤研究顯示,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鍛鍊的老年人養成了運動前後測血壓、心率的良好習慣,老年人通過一段時間的運動健身,在精神狀態、睡眠、血壓、便秘、關節疼痛、血糖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家門口的學校生源回流

李文傑初中就讀於上海市長橋中學,這是一所曾經表現薄弱的普通中學,小學升初中時,李文傑參加了民辦初中的搖號,遺憾沒有搖中,「只能就近讀家門口的公辦初中,當時心情可以用沮喪來形容。」李文傑的父親李鼎告訴澎湃新聞。

然而,李文傑的成長卻讓李鼎對學校的印像一天比一天改觀,「孩子的眼睛越來越亮,回家後跟我們說很喜歡學校。」孩子還積極參加學校的社團,並學習了非洲鼓,代表學校去參加各種活動。中考時,李文傑考了700多分,排名全校第一,最終被上海中學錄取。

「中考結果太出乎意料了,我們也沒有想到孩子能考得這麼好。」李鼎說,在他看來,這與長橋中學的教職工團隊密不可分。

長橋中學黨支部書記兼常務副校長張勇坦言,長橋中學曾經面臨著「對口生源流失」「教師職業倦怠」「質量口碑不佳」等多重困境,一度讓自己很苦惱,幸運的是,乘上了上海市教委「強校工程」政策的東風,開啟了「強校」蝶變之路。

上海市長橋中學黨支部書記兼常務副校長張勇介紹學校特色。

上海市教委基教處副處長劉中正介紹,2018年以來,上海著眼於抬升底部,大力實施公辦初中強校工程,遴選128所實驗校進行重點建設,通過「名校長名師培養工程」有機融入、優質品牌輻射帶動等機制,各實驗校辦學品質普遍提升,第一輪強校工程實驗校的家長和學生總體滿意度均超過90%,許多學校對口生源回流明顯。2023年,上海推出第二輪公辦初中強校工程,聚焦新一批79所實驗校質量提升,加強專業支持服務,打造優質師資團隊。強校工程實施四年,生源回流明顯,長橋中學在校生總數從2018年的653人上升到2024年的1085人,增幅約66%。

「參加了強校工程後,可以說上海市教委和徐彙區教育局對我們是偏愛的,給了我們很多的機會和資源。」張勇表示,長橋中學去年正式成為上海市中小學教學數字化轉型整體試驗樣板校,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學校引入「共享平板」的概念,利用寒假的時間完成了「萬兆入校,千兆入班」的網絡改造,並將「學生走進數字化教室」的模式轉變為「數字化設備走到學生身邊」,備課助手、教學助手、作業輔導助手組成的「三個助手」平台貫穿了學習的全週期。

上海市長橋中學信息化教室的「共享平板」。

家長陳芳女士兩個孩子都在長橋中學就讀,兒子八年級,也是搖號民辦初中失敗後回到長橋中學,「兒子在學校的成長肉眼可見,所以女兒沒有參加民辦初中的搖號,果斷地直接就讀了長橋中學。」陳芳的女兒就讀於六年級,目前她接到不少孩子還在小學就讀的鄰居家長的諮詢,她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們:「就到長橋中學讀書,離家近,質量好。」

徐彙區教育局副局長周剛認為,強校工程的「強」並不是與「弱」相對,而是通過強校工程,讓部分家門口的好學校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扶持,提高質量,最終真正提升家長和學生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