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圖強 澳角村的鄉村振興答卷

夕陽下,遠處的風車與近處的桅檣交相輝映,澳角漁港顯得美麗而祥和。夕陽下,遠處的風車與近處的桅檣交相輝映,澳角漁港顯得美麗而祥和。

東南網10月25日報導(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地處東山島東南突出部、東海和南海交彙處,與寶島台灣隔海相望。從地圖上看,南北各有一處月牙形天然海灣,即澳角灣和烏礁灣。龍、虎、獅、象4座小島嶼鎮守東南,組成奇妙的「海上動物園」。

靠海吃海,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裏還是一個「報紙訂不起、電話裝不起、煤油燈點不起」的窮苦漁村。

「那時候,澳角村民的漁業生產工具還只是人力小竹排。」澳角村村委會副主任盛來順說。閩南人常說「行船走馬三分命」,曾經的澳角人用一葉扁舟托舉起全家的生計,生活異常艱險困苦。村民經常抱怨:「小小竹排跑不遠,討不到幾條魚。」為改變這一局面,澳角村走上了一條「以海興村、以海強村」的發展道路。

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澳角村大膽探索股份合作製,以村委會的名義購置了兩艘柴油機動力木質漁船,漁民個人出資800元入股。「鳥槍換炮」後,漁船跑得更快更遠了,短短3個月,每股賺了1000元。一時間,全村掀起漁船更新換代的熱潮,澳角村實現了從「竹排捕魚」到「木船捕魚」的第一次飛躍。

進入新世紀,澳角村再次搶抓政策紅利,引入金融活水,引導漁民將木質漁船升級為現代鋼製漁船,多方籌措資金,建設國家一級漁港,從近海捕撈走向廣闊的深遠海。由此,澳角村實現了從「木船捕魚」到「鋼船捕魚」的第二次飛躍。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上,澳角村又迎來了第三次飛躍。近年來,一批批「船老大」上岸當主播,一箱箱原生態海鮮通過電商「遊」向全國餐桌。昔日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漁村,也變身「人氣網紅村」。媽祖文化公園、海上餐廳、海峽藝術館、電商旅遊一條街等文旅項目相繼落地,漁村民宿、海上觀光、近海作業體驗等新業態欣欣向榮,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遝來。

如今的澳角,立足「海」的優勢,海洋捕撈、水產養殖、海產品加工、電商微商、鄉村旅遊等五大主導產業協同發展。這裏擁有鮑魚、對蝦、海帶、紫菜等養殖基地128家,海洋捕撈年產值達3.3億元、海上養殖年產值約3.7億元,全村電商從業人員達到530多人,日均發貨量超2000件,培養髮展民宿40多家,共有600多個床位。2023年澳角村社會總產值達15.5億元,村集體收入173萬元,人均純收入5.8萬元。

金秋時節的澳角村,島礁星羅棋布,漁船豐收滿倉,遊人踏浪嬉戲,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澳角村三面環海,以漁業生產發達、自然風光優美而聞名。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澳角村三面環海,以漁業生產發達、自然風光優美而聞名。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澳角村村民林湖斌(右)與聘請的帶貨主播在整理網絡直播銷售的海鮮乾貨。

澳角村村民在漁港碼頭搬運漁獲。

澳角村漁港碼頭上,海產品新鮮上市。

外地來的遊客來澳角漁港打卡。

天藍海碧,水淨沙白,遊人在海灘邊踏浪嬉戲。天藍海碧,水淨沙白,遊人在海灘邊踏浪嬉戲。

以上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遊斐淵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