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道?菜市場「代炒」,為什麼火了

「你買菜我幫做,收費10元起。」顧客在菜市場買好菜,當場就可以找廚師「代炒」菜品,這一新服務引起不少網民關注。近日,上海、深圳、浙江義烏等多地的菜市場內出現了「代炒菜」業務,生意都挺火爆。這也讓人好奇,這種充滿煙火氣的模式,會是一個「新賽道」嗎?

菜市場代炒,「火」的時間節點可謂微妙。按道理說,今天的人們吃飯不再是個問題,即便沒時間自己做飯,遍地的餐館、隨手的外賣,都已經足夠方便。但或許正是在這種「工業化生產」的語境下,人們更有一種返璞歸真的願望,想重新找回屬於家常菜的「鍋氣」。

說白了,在菜市場興起的「代炒」,就是在外賣和與餐館就餐之間,蹚出了一條新路。無論是頻頻登上熱搜的外賣「翻車」新聞,抑或是人們對預製菜質量的擔心(雖然很多擔心未見得科學),加之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節奏,都為「代炒」創造了生存空間。於是,這一「新賽道」應運而生,成為破解都市人餐飲痛點的新選擇。

而對於傳統的菜市場來說,「代炒」也不失為一種新生的契機。在商超、網絡配送的夾擊之下,菜市場急需拓展業務,去重新贏得消費者。「代炒」這種既實惠又方便的服務模式,自然容易在菜市場落地,成為一種增量服務。

當然,「代炒」能不能獲得長足發展,甚至成為主流,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垃圾處理、油煙排放、價格是否合理等。特別是衛生問題,即便消費者是自己備菜,但油鹽佐料、烹飪器具等依然是商家提供,這些材料和器具的衛生是否過關,或者說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後如何界定責任,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界定。這些都需要在今後逐步探索解決方案。

不得不說,近些年圍繞菜市場湧現了不少新聞熱點:有的菜市場因為顏值高變成了網紅,有很多年青人愛上了逛菜市場,如今又因為「代炒」再上熱搜。可見,對於網絡時代這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人們重新寄予了特別的關注。

這種心情可以理解,菜市場凝聚了多少回憶和鄉愁,人們希望這裏可以紅紅火火、生機勃勃。這象徵著一種「傳統價值」的勝利:一種關於煙火氣和生活實感的哲學,在一個日新月異、滾滾向前的現代社會里,重新找到容身之地。

確實也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在響應這種服務需求和情感訴求,在大力推動菜市場改造。比如,上海普陀區桃浦鎮TAO愛吧生活體驗館(真南市場),就從馬路攤位逐步演變成最潮的「智慧菜場」;青島發佈了農貿市場專項規劃,提出要打造「旅遊新型網紅打卡地」;義烏新馬路鄰里市集,正探索「傳統型菜市場」向「智慧鄰里市集」轉型升級。

那麼對於新近出現的「代炒」,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套服務也應及時跟上。無論是價格釐定、衛生管理、證照合規等,都可以進一步細化規則,讓這一新行業的發展有規可依。目前來看,「代炒」的風評不錯,很多網民呼籲「全國推廣」。看到這一滿足普通民眾需求、又適配小商小販生意的新業態,就不妨給予更大的嗬護。

仔細想想,生活幸福感的密碼,或許就藏在剛剛出鍋的飯菜香里。一碗熱氣騰騰的酸菜魚、紅燒肉,就是很多人洗去一身疲憊、重新出發的最好調劑。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