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玩邊學,他們為孩子編織科學夢想

    全國科普日期間,眾多青少年走進科技館,感受科學氛圍。山東省科技館供圖    全國科普日期間,眾多青少年走進科技館,感受科學氛圍。山東省科技館供圖
    濟南育賢中學科技節上,孩子們在操場測試遙控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高蕾/攝

    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鎮中心小學的學生正在「流動影院車」內觀看4D電影。山東省科技館供圖    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鎮中心小學的學生正在「流動影院車」內觀看4D電影。山東省科技館供圖

    科技館、植物園、山鄉田野……不少中小學把科學教育第一課搬到校外。在近距離接觸中,孩子們更加真切地發現了科技的神奇與美好。孩子們在這些場景里「邊玩邊學」,以直觀的方式體會著科技的魅力。當課本中學到的知識變得生動可感時,寓教於樂的方式,激發著孩子們的創造力。

    加強科學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為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像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一些活躍在一線的科普工作者正在探索。

科普講解不是簡單的「知識投喂」,要修煉「業務內功」

    「同學們,在‘傾斜小屋’里是不是感覺天旋地轉,在傾斜的地面上找不到平衡?」在山東省科技館,展廳輔導員賈雪原一邊拉著孩子們的手,小心地體驗著展品帶來的失衡感,一邊為他們詳細講解著其中的科學奧妙。「我們眼睛看到的是水平地面,但內耳的前庭系統卻感受到地面是傾斜的,這兩種信息在大腦中產生衝突,導致平衡感紊亂,從而引發眩暈感‌。」

    在山東省科技館,有一群像賈雪原一樣的輔導員。每到假期,他們會在科技館的各個展品旁邊,為小朋友答疑解惑。賈雪原認為,「科普講解不是簡單的‘知識投喂’,而是一對一輔導和‘定製服務’,對‘業務內功’的要求很高」。為磨礪內功,賈雪原不斷學習,潛心研課,借助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資源平台,積極參與到館校合作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工作之餘,輔導員們積極參加行業內業務比賽,不斷以賽促學。「我深知,追求學問和提升自我的旅程遠不止於此。」賈雪原說。

    為了更好地把科技館里晦澀難懂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年輕的輔導員們還經常圍在一起討論。如何巧妙地在講解過程中增加與小朋友的互動、如何把前沿的科技與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相關聯,都是他們的重點議題。

    有了懂展品、通知識、精服務的「店小二」,館內的多個展品區成為孩子們的熱門打卡點。「原來駕駛C919國產大飛機是這種感覺!」「東方紅3號深海科考船的內部原來長這樣!」展品旁,總會聽到孩子們驚歎的聲音。山東省科技館館長王晶表示,對於孩子們來說,科普不光入「眼」,更要入「心」,這是啟迪好奇心、培育想像力、激發創造力的有效途徑。

一座「沒有圍牆的學校」

    如何讓孩子愛上科學,是如今不少專家思考的問題。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倪閩景向科學老師分享他的思考:「不要光做習題、在黑板上講實驗,實驗探究才是科學課最應該有的樣子。」

    科技館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學校」。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強化部門協作,統籌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規劃展覽館和工農企業等單位,向學生開放所屬的場館、基地、營地、園區、生產線等陣地、平台、載體和資源,為廣泛實施科學實踐教育提供物質基礎。

    近年來,不少科技館也在思考如何將場館資源與學校相結合,推出特色研學課程和科普課程。

    化學課上,濟南育賢中學教師許瑾借助科技館捐贈的模擬火藥製作的儀器,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實驗課。「以前我們只是在課本上看到焰色反應,現在我們能夠親手操作,看到化學反應的真實面貌,親身體驗了火藥爆炸背後的科學原理,這種感覺非常神奇。」一名學生興奮地說。

    濟南育賢中學校長高玉欣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年來,學校以「‘雙進’促進‘雙減’」為契機,在科普教師們的帶領下,學生們充分瞭解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方向,一堂堂生動的科學課中,孩子們的科技素養得到了提升。

    在該校楊強科普工作室內,科普教師楊強跟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一輛由學生自製的簡易小車正載著12公斤重的籌碼,借助側向風力負重前行。在這裏,車模、航模、無線電裝置、木工裝置,琳瑯滿目。在楊強看來,科技活動是學生們課餘時間最喜愛的事情。對很多學生來說,科技課程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批小創作家、小發明家、小科技能手脫穎而出。單手掃地機、貨車避障器,學生們已經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科學教育在提升學生科技素養的同時,反哺學科學習,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濟南育賢中學學生脫越然從初一就迷上了無線電,一有時間她就去工作室,沉浸在實驗中。她覺得每一次實驗,都讓自己對物理的理解加深了一步。「將來我希望可以做一個科研工作者,在創新的路上不斷前行。」

    「科學的種子能不能茁壯成長,關鍵看有沒有悉心嗬護、持續培養。」楊強告訴記者,科普教師們通過不斷探索,推出了完備的科創教學體系,實實在在培養了學生思維和實踐的綜合能力。

科普大篷車種下科技創新的「種子」

    日照市科技館輔導員閆康時常在想,如何將科技力量覆蓋到基層「最後一公里」,真正惠及每一名學生。

    為破解基層科普資源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山東省策劃實施科普大篷車項目,讓科普資源走出去,助力偏遠地區科學教育。

    近日,兩輛載著「魔法」的科普大篷車開進了日照市南湖鎮中心小學的校園。每輛科普大篷車里都配備了各種各樣的科普展品、實驗用品和可聯網使用的資源包。

    「每次下鄉前,科普輔導員都會基於展品、熱點事件精心策劃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有趣的科學實驗、科普講解,同時用奇妙的科學現象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在動手動腦中把科學的種子‘種’在他們心裡。」閆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一輛大篷車,就是一個流動的科普課堂,為偏遠城鎮和鄉村的孩子們帶去別開生面的「科普盛宴」。

    流動影院車內,學生們正沉浸在特效電影的奇妙體驗中。這是科學輔導員依託球幕影院開發的20分鐘的短課,《蛟龍探海》《汽車智造》《嫦娥探月》等4D電影像一扇扇有魔力的窗,吸引著孩子們探索更加廣袤的世界。

    山東省科協派駐梁山縣趙堌堆鄉第一書記梁斌表示,科普大篷車項目讓優質科普資源不斷下沉,把科學知識帶到鄉村阡陌、偏遠山區,得到學校和孩子們的一致好評。在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鎮中心小學,學校開闢了超過100平方米的自然科學用地,學生們不僅可以開展作物育種栽培、手工科學實驗,還可以通過作物種植對比,讓原本單調的勞作充滿知識的樂趣。

    活躍在一線的科普工作者滿懷著對科學普及的執著信念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讓科學的種子埋在當下,長在未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高蕾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0月2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