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紀錄電影大會探討提升國際影響力,竹內亮分享跨文化創作經驗

新京報訊(記者滕朝)10月25日上午,第三屆華語紀錄電影大會焦點對話首場活動圓滿舉辦。今場焦點對話以「如何提昇華語紀錄電影的國際影響力」為主題,探索新時代語境下,紀錄電影如何發揮創作、宣推、放映各環節優勢,形成合力,更好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彰顯中國精神。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仇東方,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曹俊,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專委會工作處副處長董斯維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

業內嘉賓出席焦點對話活動。 主辦方供圖業內嘉賓出席焦點對話活動。 主辦方供圖

曹俊在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表示,第三屆華語紀錄電影大會的如約召開,是對近年來華語紀錄電影創作成績的又一次全面盤點,更是再一次為華語紀錄電影的創新發展加油助力。本屆論壇規模更大、數量更多,聚焦的話題更具現實針對性,探討視角和維度更加多元。「我們將聽到來自學界、業界最前沿對華語紀錄電影的真知灼見。希望各位嘉賓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為華語紀錄電影的未來發展注入新動力,助力打造華語紀錄電影健康成長的生態環境」。

紀錄電影導演向一民,創作超過兩百部(集)的電視紀錄片,執導紀錄電影《無音之樂》《畫布上的起跑線》,「我們要走出去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才有國際空間。」他認為紀錄電影人要在堅守站位、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找到融會貫通的國際傳播語境,通過更具國際視角的鏡頭語言,記錄影像、講述故事。

紀錄電影《1950 他們正年輕》製片人、導演桑治坤儒,在分享影片海外發行的經驗時表示,紀錄電影人要做好平衡,既要認清職責使命,保持創作的獨立性和原創性,也要有兼收並蓄的合作態度,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受眾觀看習慣,實施精準的宣傳、發行策略。在進行海外發行上映時,還要特別重視網絡盜版問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解讀主題時說,「要提高國際影響力,就要考慮到國際觀眾的喜好、感受和認知。要進行國際合作,借助國際市場的資源和經驗,要借助國際傳播平台展示我們的作品,注重認識創新和技術手段創新」。

「通過我的力量把真實的中國傳達給日本觀眾。」竹內亮是在中國生活十餘年的日本紀錄片導演,曾執導《我住在這裏的理由》《再會長江》等作品。他提到,在跨文化創作中,要重點關注和考慮外國觀眾的興趣點,以他們熟悉的事物切入,展示他們從未見過的新內容,從剪輯、旁白、背景音樂、主題曲、字幕、翻譯以及宣傳海報等方面進行本土化的二次創作。

《再會長江》導演竹內亮分享紀錄電影的跨文化創作。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導演於鵬結合創作紀錄電影《大道十年》的體會,表示傳統的主旋律題材更要「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講故事的方式」,講述能反映社會現實、體現人文關懷的最真實的故事,從不同的視角和維度解構宏大主題。我們不要站在本位立場上講「中國故事」,而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講一個「與中國有關的故事」。

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副總裁王寧說,在內容創作理念上,我們提出了「紀實娛樂」的概念,即內容兼備娛樂性、啟迪性和參與感,採用親曆者的視角和觀眾拉近距離,通過兼具娛樂化的設計,把帶有啟迪性的故事帶給觀眾,向觀眾提供價值,能有效地提升內容的傳播性。

北京聰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人民放映APP創始人李健,致力於中小製作成本影片、主旋律電影、紀錄電影的宣發工作,他在與國際選片人和出品公司代表交流時發現,他們對講「人」的故事非常感興趣,而且是全世界共同面對和遇到的故事,比如抑鬱症、環保題材,他們希望看到其他國家的普通百姓是怎樣解決這類問題的。

「這樣的課題,落在我們具體業務中,就是去搶陣地,就是實實在在的渠道建設。」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蔡丹翔說,我們在不久前剛剛研發成功並投入使用的FAST製播平台,突出特點就是輕體量運營和精細化垂類內容。在傳統院線之外,這或許是與紀錄電影高度匹配的傳播方式,非常希望在這片「藍海」,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紀錄電影。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