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民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一江一河一帶」編織上海藍綠生態網

家長們小心翼翼地推著孩子在蕩鞦韆上玩耍,老人們走累了便在躺椅上休息。只要天氣晴朗,附近的年輕家長們幾乎每天都會帶孩子來西岸自然藝術公園玩一會兒……昨天,「我們的人民城市」主題採訪活動來到位於徐彙區環城生態公園帶上的西岸自然藝術公園。

圖說:西岸自然藝術公園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下同)圖說:西岸自然藝術公園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下同)

環上公園:讓綠意觸手可及

這片佔地6萬平方米的綠地,被劃分為樹籬學堂、木作學堂、森蟲秘境、活力樂園等多個主題區域。孩子們在這裏可以盡情玩耍、釋放天性,在歡樂中親近自然、認識自然。

「公園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環境的態度和價值觀。」公園項目設計師賀文雨介紹道。在公園的核心區,一個3公頃的「兒童友好」示範樣板——森蟲秘境已經建成。這裏以本土昆蟲為仿生形態,設計了「蠶寶寶」樂園、「竹節蟲」鞦韆、「千足蟲」座椅、「蠶蛹」滑梯等9處無動力兒童遊樂設施。這些富有創意的蟲子設計,全都來自華涇鎮的孩子們。

早在2022年公園改造前,鎮政府就提出:公園的建設應該更多地聽取孩子們的意見。於是,他們邀請了轄區8所中小學的40位「小委員」參與「童言無忌」議事會,集納孩子們的聲音。

徐彙中學6年級的學生張秩禎,兩年前和小夥伴們一起,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蒐集了近100份意見。他們的「提案」包括想要在公園里建滑滑梯、沙灘區域,以及昆蟲研學基地等。從最初的設想到繪製地圖,再到彙總清單和撰寫提交提案,每位成員都積極參與其中。

協商會結束後不久,公園便開始了施工。懷著對公園「蝶變」的憧憬,「小委員」們每次路過施工現場,都會忍不住向內張望。18個月後,圍欄拆除,在華涇公園基礎上改造而成的西岸自然藝術公園終於向市民開放。

「先是驚訝,然後又很感動!」張秩禎激動地說。看到自己和小夥伴們的願望一一實現,他故地重遊時難掩內心的自豪。環城生態公園帶的建設,不僅打開了原本略顯封閉的外環綠帶,更讓生態和綠意變得觸手可及。公園為市民提供了親近自然、放鬆身心的綠色場所,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具體體現和貫徹落實。

《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21-2035)》提出了構建「一江、一河、一帶」藍綠生態網絡的目標,其中「一帶」指的就是環城生態公園帶。像西岸自然藝術公園這樣的「環上公園」,上海在「十四五」期間計劃要建設五十座,總面積達1732公頃。建成後,這些公園將形成以生態森林為底、活力設施為點、貫穿綠道為線的「環上公園群」,為市民打造「自然、生態、野趣、靜謐」的生態環境空間,滿足人民對「家門口的公園」的嚮往。

圖說: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  資料圖圖說: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  資料圖

濱水空間:補足配套服務短板

與環上公園相呼應的是上海「一江一河」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為這座城市的水岸空間帶來了全新的生態與人文氣息。

自「一江一河」貫通以來,兩岸濱水空間陸續建成100餘座各具特色的驛站。多樣化的公共服務背後,是「還江於民」的進一步優化,方寸之間彰顯「人民城市」理念。

與黃浦江不同,蘇州河兩岸居民區密佈,缺少預留的縱深腹地,建驛站要花更多心思。位於蘇州河昌化路橋畔的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是「網紅」驛站之一。驛站在建設之初,就聚焦於中遠兩灣城——這個特大型社區5萬居民的日常功能需求。驛站的改造建設過程中,普陀區通過代表座談會、拜訪式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彙總各方意見,最終形成了1690驛站的改造提升藍圖,補足了該區域濱水空間配套服務的短板。

「在2000餘平方米的空間內,可以為周邊居民和遊客提供價廉物美的‘兩灣食堂’、便捷可達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藏書豐富的蘇州河書房、理髮室、照相館,一站式社區綜合服務窗口等多方面服務。」中遠兩灣城第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惲梅介紹。

因地製宜完善步行空間,提升景觀系統,是為了更好地銜接河岸風景與城市生活。居民邱浩慶在中遠兩灣城住了近20年。不知不覺中,蘇州河跟隨著上海的城市風貌一起蛻變,變清了也變靜了。尤其是近幾年,隨著蘇州河普陀段的貫通,許多曾經把房子長期出租的老鄰居們也陸續搬回來了。「眼見家門口的環境越來越好,小區推窗見景,居民的自住率特別高。」

目前,上海「一江一河」濱水驛站已達108座。接下來,上海將對濱水驛站實施分類改造,完善軟硬件設施,特別針對老弱病殘孕等特殊人群提升服務品質。擴大應急保障、便民服務、儲物櫃、洗漱熱水的覆蓋,增加輕餐飲供應點和24小時廁所數量,延長部分驛站開放時間,豐富特色活動形式及數量,構建起與世界級濱水區定位相符、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濱水示範公共服務體系。

新民晚報記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