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地到「超級工廠」,來看山東海工裝備「出海」之旅

山東培育壯大現代海洋產業集群,藍色海洋新故事不斷上演

海工裝備「出海」 高端船舶「增智」

秋日的青島西海岸,天高海闊。在海西灣,一座「龐然大物」矗立岸邊,施工人員正在緊張地作業。這是由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生產(下稱「海洋石油青島公司」)製造的全球最大變質岩油田中心平台——渤中26-6油田CEPA組塊,計劃於11月運往海上進行浮托安裝和連接調試工作。

總重約18000噸、8層居民樓高、投影面積超過14個標準籃球場大小……渤中26-6油田CEPA組塊,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它是一座集生產、生活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海洋油氣平台,包括生產分離器、段塞流捕集器、閃蒸汽壓縮機等160餘台套生產設備以及一座可以容納60人同時工作生活的生活樓。」海洋石油青島公司渤海項目群一項目群總經理於永俊說,項目創新應用一體化建造、自行模塊化小車二次移位等多項技術工藝,自主研發在線監測及智能故障診斷系統,開展三維建模和計算分析,大幅提升場地整體資源利用率。

聚焦國家所需,發揮山東所能,山東造「大國重器」不斷「出海」。中集來福士自主研發建造的藍鯨系列平台,在我國南海可燃冰試采中創造多項世界紀錄;「海葵一號」是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標誌著我國深水油氣裝備自主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耕海1號」是全國首個智能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台,突破了海洋工程、現代海洋牧場、漁業智慧養殖等領域80餘項核心技術,是全國最大單體養殖水體……一項項「國之重器」,不僅折射出山東海工裝備「家底」的厚實,也彰顯出山東培育現代海洋產業集群的硬核實力。近年來,山東持續加大海洋工程裝備自主研發力度,高端裝備製造不斷取得新突破,遠洋船舶製造份額繼續擴大,海洋油氣裝備製造快速發展,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兼備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造船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是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脊樑。當下,位於威海經開區的蕪船(威海)綠色海工科技產業基地的船體聯合車間里,8條全自動化生產線上演著「機器人總動員」。

「產業園採用國內領先的智能切割下料車間和智能部件裝焊車間,擁有全自動化生產線,採用最先進的動態視覺技術應用、薄板激光復合焊技術、配備AGV自動駁運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實現機器人代替傳統人工操作,整體節約人工30%以上。」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世界造船業首個投入使用的「黑燈車間」,也是全球造船業首個「超級工廠」。

從一片荒地到一座「超級工廠」,87000平方米超級廠房僅用四個月建成,優越的營商環境讓基地建設跑出了「加速度」。海工裝備產業是威海經開區的支柱產業,曾經一度面臨產業鏈條短、本地配套率低、研發創新能力偏弱等問題。如今,以蕪湖造船、招商金陵等骨幹企業和龍頭項目為引領,一條以「港口碼頭+特色園區」為產業聚集地,以「高技術與綠色低碳」為產品發展方向,以「本土配套生態」為賦能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徑正在形成。

海洋產業向新向綠的故事在不斷上演。去年,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青島雙瑞」)推出的氨燃料供應系統簽約首批8艘船訂單,這是全球大型氨燃料動力船舶領域的首個訂單。

「氨燃料作為一種‘零碳’燃料,代表了未來船舶動力發展的方向。」青島雙瑞副總經理董如意說,公司突破了液氨加註、存儲、燃料供給、氨氣處理及電氣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成功開發船用氨燃料供應系統,技術水平行業領先。「在碳達峰、碳中和歷史性機遇下,我們將強化研發攻關,努力為航運業提供更高品質、更安全、更環保的產品,促進航運綠色發展。」董如意說。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於新悅 張文婷)